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港媒綜述

2006年6月1日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主要有:香港政權移交六周年之際,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將訪問香港;遠華走私案主犯賴昌星是否遣返命運仍未確定;彭定康時代港府政治顧問加入香港公民黨,被認為是英國滲透香港政黨。

圖片來源: dpa - Bildarchiv

還有整整一個月,就是香港政權移交九周年的日子。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將於六月底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三周年期間訪港,為「挺曾」連任送大禮,進一步開放人民幣業務,如發行人民幣債券、貿易以人民幣結算及貸款等,同時會深化緊貿安排,讓專業界能更易進軍內地開業。他也會在訪港期間,宣示中央希望香港和諧的精神。

報導說:「為了加強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合作,顯示中央對特首曾蔭權領導有方的支持,消息人士透露,賈慶林決定於六月底訪港,……今次的大禮,包括香港爭取已久、要求開放的人民幣業務 如發行人民幣債券、資產及負債多元化,及以人民幣結算中港兩地貿易等。曾蔭權昨日會見專業界別時,亦特別查詢業界對緊貿安排的要求。消息人士謂,屆時可讓更多專業界別如會計和法律界,有望在內地開業。」

《星島日報》同時還報導,中國遠華集團走私案涉嫌主犯賴昌星,5月28日首度回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健超不肯保證「遣返不處死」之說。賴昌星表示,他早就想到中國政府會這麼說,但他說這一言論對他有利,他對加拿大政府有信心。

報導寫道:「中國保證不處死賴昌星是加拿大遣返他的前提條件,如今中國官方不肯再次作出這種保證,有分析指這或許對賴昌星有利。賴昌星28日首度對這個說法點頭稱是,同意這對他來講是一個好消息,還關切地說:「這也應該讓法官知道才好。……而賴昌星也表示他對加拿大有信心,認為如果自己在美國就可能被送回去了,他還認為中國作出免死承諾而把貪官余振東遣返回中國,「是做給加拿大看的,(中國政府)主要的目標還是我。」

在香港內部局勢方面,據《明報》透露,香港公民黨創黨至今已吸納了155名黨員,其中惹人注目是五月十七日才入黨的前港督彭定康的副政治顧問John Shannon(孫能賢)。報導寫道:」孫能賢曾處理港府敏感資料,包括與英國主權有關的保安事務、港督府與英政府的外交通訊等事務。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強調,不能因為擔心對方可能曾是特務,或因此被中央打壓,而拒絕孫能賢入黨。」

《明報》的報導還寫道:「政圈多年來都有這樣的說法:港英年代出任港督的正、副政治顧問,一般是來自英國外交部或MI6(軍情六處)。余若薇被問及會否擔心孫賢能曾任特務,她說:「我們沒有政治審查,沒有間諜、特務審查!」至於內地一向擔心香港的政治團體被外國勢力「滲透」,余若薇坦言,「若人家要砌我們生豬肉也沒法避」。現年63歲的孫能賢,83年前曾在英軍服役,先後派駐史瓦濟蘭、英屬圭亞那地區。他在港英年代分別在市政事務總署、地政總署、金融司、保安司工作,91年晉升為首席助理保安司,退休前擔任彭定康的副政治顧問。……孫能賢昨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自己是認同公民黨的理念,才自薦加入黨。他說,公民黨支持普選之餘,亦明白北京不容許07、08年普選,所以要爭取盡快普選,他認同公民黨這種務實的態度。他又說,自己不打算在公民黨中太高調,只希望在爭取普選和政府良好管治方面,出一分力。孫能賢表示,回歸前,自己主要是就香港的保安問題提供意見,如曾參與《官方機密條例》立法,以及當時截取通訊條例的白紙草案。」

前上海首富周正毅上周被釋放,再次引起人們關注。香港《文匯報》的報導說:「有人形容一度被封為「上海首富」的周正毅三年前被捕,是「一顆彗星殞落」,背後意思其實說他升得快,跌得更快,而且他的發跡史歷至今仍有多個版本,連他身邊的朋友也不知他錢從何來。周正毅當初為人熟悉,是因為他出手闊綽及他經常周旋於一群女星之中,他曾與江希文(現稱江欣慈)、章小惠、張東琳傳過緋聞,但最為人所知的仍是他與前亞姐楊恭如的一段「情」。」

報導寫道:「周正毅在填寫入獄消息時,改名為「鄒振義」,案犯類型被定性為一般事犯,特管類別是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由刑務處主任直接管理,編號38440。剛收押時,前往探望他的人很多,周正毅的時間安排得很滿,預約從早上8點一直排到下午5點。據說,日後會面探望逐漸減少。白天,周正毅需參加監獄的各種勞動和學習,只是他身體不太好,干的都是一些比較輕的工作。也因為周正毅是企業管理類犯人,勞動時也主要是如幫監獄工廠做做會計等腦力勞動。……上海官方對於關押周正毅的具體情況一直保持緘默,甚至從未發布過周正毅被關押在哪個監獄。據稱,上海媒體所有關乎周正毅的報導均被授意需引用新華社稿件。昨天早上就「周正毅何時出獄」向上海官方查詢時,上海市發言人工作小組、上海市監獄管理局和上海市公安局都以「不知情」或其他理由婉拒。」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