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港媒: 美國為何誇大中國軍力

報摘: 邱震海2005年7月21日

本周,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成為兩岸共同關心的問題;昨天,美國終於發表《中國軍力報告》,也成為今天香港媒體關心的新聞。另外,遠在紐約、但卻涉及中國切身利益的聯合國安理會改革也成為香港部分媒體關心的問題。

軍力報告非常關心殲七之外的新型戰機圖片來源: VVKN

7月21日的香港《文匯報》發表題為《五角大樓為何誇大中國軍力》的評論。評論寫道:「美方「軍力報告」的內容及其公佈的過程顯示,中美關係面臨的困難和阻礙不少,但兩國關係的大局不會發生重大改變。事實上,最沒有資格對中國軍事發展說三道四的,就是美國。去年,中國國防費約合255.79億美元,美國國防開支卻高達4559億美元,佔全球軍費總開支的47%,是中國的17.8倍。美國的人均國防開支更是中國的77倍。中國的國防費用與其它大國相比,亦仍處於較低水準。……美國故意渲染和誇大所謂的中國軍事威脅,完全是為了一己私利:一是通過渲染兩岸軍力失衡,為其擴大對台軍售做輿論準備;二是為其加強對亞洲地區的軍事部署和介入尋找藉口;三是為反對歐盟解禁對華軍售製造依據;四是證明美國需要花更多的錢擴張軍備,發展新型戰機和軍艦,既滿足美國軍火巨頭的利益,又配合美軍的全球軍事部署。」

文章接著寫道:「冷戰時期,美國國防部每年都推出一個有關蘇聯軍力的報告。在蘇聯威脅不復存在之後,軍方急需找出一個替代的目標。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五角大樓轉而將其作為新的軍事假想敵。這是典型的冷戰思維。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是世界發展的主流。美國當局尤其是軍方的少數人理應順應時代潮流,改變過時的冷戰思維,停止製造「中國威脅論」,停止無端攻擊中國及干涉中國內政,停止挑撥中國與其它國家的關係,這才有利於中美關係的發展,也符合美國自身的利益。」

在馬英九擔任國民黨主席方面,當眾多輿論都將焦點集中在馬英九面臨的挑戰上時,今天出版的《明報》卻注意到馬英九與北京的心結問題。文章說:「馬英九在政治生涯中,雖然沒有與北京發生過正面接觸,但多年來的許多契機使北京感到,與他的大中華情結同時佔據主導地位的,還有他的政治理念和意識形態色彩,那就是反共、堅持民主、反對一國兩制、要求平反「六四」等。……馬英九的這些政治色彩,是否將成為未來與北京互動的障礙?北京能否解開對馬英九的心結?回答這兩個問題,必須從馬英九的為人之道,以及他未來面臨的政治環境說起。」

文章寫道:「馬英九的為人正派、嚴於律己,以及在台灣政壇「出污泥而不染」的獨特政治風格,幾乎已經成為一種所謂的「馬英九現象」。……馬英九的政治理念和他對政治理念的執著和堅持,無疑與他的為人之道有著直接的內在聯繫。……馬英九的誠信和他對意識形態理念的拘泥,是他身上兩面一體的有機結合。對馬英九和北京來說,關鍵是在互動過程中,如何評估和和把握兩者的分寸。馬英九必須看到,國共接觸和兩岸良性對話,一如他對泛藍的整合,即不但需要理念,而且更需要政治圓滑和手腕。……在目前階段將意識形態設定為兩岸對話的前提,無疑嵌入了兩岸政治結構的深層障礙而將一事無成,而若因意識形態原因而使「胡連會」後的國共對話受到影響,對馬英九本人的政績將是致命的一擊。從北京來說則應看到,馬英九的大中華情結和他為人的坦蕩、誠信,是他作為政治人物的主導性色彩,這也是未來兩岸在互信基礎上,推進良性互動的有利條件。在這方面,欲速則不達,北京只有淡化分歧,凸現共性,逐漸推進,方能水到渠成,漸入佳境。」

文章最後寫道:「從胡錦濤和馬英九兩人的關係來看,雖然兩人素未謀面,也未曾有過任何間接交手,但兩人身上的化學成分無疑有相投之處,因此作為個人有互相欣賞的基礎。」

另外,最近中日在東海問題上又起風波,日本方面先後給幾個存在主權爭議的油田改了日文名字。《大公報》刊登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亞非研究所李寒梅副所長的採訪認為,中日之間的症結並不在於歷史問題,而是在於兩國關係的結構性問題。該報的報導寫道:「李寒梅表示,中國是和平崛起的發展戰略,日本也正努力在經濟大國的基礎上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兩國的地位都在提升。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對於彼此在自身戰略發展計劃中的地位無法確定,因此對於對方的強大都抱有疑慮,從而易於採取強硬態度。她進一步分析道:今後中日關係的狀況依賴於兩國政府如何把握走向,如何定位對方在自身戰略發展計劃中的地位。鑑於日本背後存在的美國因素增加了複雜性,中國政府的判斷應更為審慎。」

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方面,香港《太陽報》今天發表分析文章認為,目前非洲國家已經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文章這樣分析道:「『四國聯盟』一向將非洲視作自己入常的"大票倉",非洲聯盟擁有五十三個成員國,因此『四國聯盟『若能將非盟拉到自己一邊,無疑在獲得聯合國三分之二會員國通過方面獲得了一顆「定心丸』。…… 截止目前為之,圍繞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基本形成了『四國聯盟』、『團結謀共識』和『非洲聯盟』三足鼎立的局面。」

《太陽報》分析道:「『四國聯盟』和非盟心裡都很清楚,雙方若要自身的草案在聯大獲得通過,只有實行聯合,這也就是十七日雙方外長會談的背景。而非盟若能借「四國聯盟」這幾個大國之手,在新的共同草案中夾帶一些對非洲有利的私貨,這顯然比非盟單打獨斗要有效許多。這裡的關鍵有兩個:第一、首次會談沒有成果乃正時間之事,雙方已經成立和聯合工作小組來具體操辦這一事宜;第二、雙方今後願意各做哪些讓步,一要看可讓步的空間與可能,二要看雙方除了共同草案之外,在國際大格局上還有哪些須顧及的因素。……就第一個問題而言,……『四國聯盟』和非盟應該用著許多可能互相妥協的地方。比如,非盟明知新增六個常任理事國中非洲須有兩個名額,而且都要擁有否決權乃不現實之事,因此有可能傾向於同意「四國聯盟」的方案,亦即暫時放棄否決權,但確保新增五個常任理事國中,非洲能有一個名額;作為匯回報,『四國聯盟』則可能同意非盟的方案,即把非常任理事國擴大為五個,其中非洲擁有兩個席位。

這樣做,「四國聯盟」和非盟各退一步,雙方都使自己想要獲得的東西變得更為現實,可謂皆大歡喜。因此,這一妥協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那幺中美這兩個出於不同利益持反對立場的國家,就有必要更緊密地攜手,以對抗可能獲得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的這一聯合草案。」

摘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