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國兩制」白皮書,恐成「佔中」催化劑

2014年6月10日

今日中國國務院發表了2.3萬字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將「警惕外部勢力利用香港干預中國內政」 、和早前引起巨大爭議的「特首需愛國愛港」寫入其中。

Hong Kong Leung Chun-ying Vereidigung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6月10日上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全本2.3萬字,分五個章節闡述香港回歸歷史及「一國兩制」確立情況,強調了「一國兩制」概念是中國《憲法》和香港《基本法》規定的特別行政區制度,是國家對某些區域採取的特殊管理制度,在該制度下,北京政府擁有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

中國多家網站發出該消息時以大多以「警惕外部勢力利用香港干預中國內政」為標題,白皮書重申,高度自治下香港享有多少權力,「在於中央授予多少權力」;「一國兩制」中的一國與兩制並非平等,一國是前提,兩制為從屬;中央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香港只有地方事務管理權。

白皮書也指出「一國兩制」危機:「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的同時,『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也遇到了新情況新問題,香港社會還有一些人沒有完全適應這一重大歷史轉折,特別是對『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和基本法有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目前香港出現的一些在經濟社會和政制發展問題上的不正確觀點都與此有關」。該文本未展開列出「不正確觀點」內容,未知是否和去年發起的「佔領中環」及多位學者抨擊中共當局收緊對港控制等有關。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不尊重『兩制』的話,香港的反抗會更大的」

而該白皮書中最引爭議的內容還包括,將早前引發港人抗議的「特首須愛國愛港」明文寫進白皮書,要求特首、香港立法委選舉制度都要符合國家安全和利益。2013年12月4日,香港啟動首輪政改咨詢時,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表態:「愛國愛港是對行政長官,不需要定義也可以明白的要求」,此語遭到香港學者和一些民眾的批評。

香港特區政府於6月10日下午發表聲明,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回歸中國接近17年,充分受惠於「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在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都取顯著成就。」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公民社會中心理事長、「佔領中環」運動發起人之一的陳健民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分析,此次國新辦發表的《一國兩制白皮書》,清晰的顯示中共當局對港控制的決心:「強調『一國』為主,感覺就是『一國』壓倒『兩制』,強調中央的主權,也包括對『高度自治權』的全面的控制。」

陳健民也向德國之聲介紹,香港中文大學一直以來在每年的「七.一香港回歸」日之前,受香港電視台、香港電台的委託,進行一個長期的民意調查,最初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落實的信心度為60%左右,2013年6月末,香港中文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公佈調查結果,顯示港人對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的信任、對中港前途和一國兩制的信心度指標全面下跌,分別為25%和32%:「你可以看到過去10年,中央高度進入以後,香港人有非常強烈的反抗,我看到今天的白皮書幾乎在往這個方向走下去,他們越是強調『一國』、不尊重『兩制』的話,香港的反抗會更大的。如果香港更有信心的話,他們不需要用這種方法來不斷強調中央的權力,如果放鬆些主權會更穩固。」

港人自己一定要保護好兩制的部分

圖片來源: Reuters

2007年中共第10屆全國人大第31次會議上,曾承諾2017年時香港特首可以實行普選,特首普選實施後,香港立法會議員也將由普選產生。但近年中央政府對港政治控制加緊。2013年1月,香港大學法律學者戴耀廷率先提出「佔領中環」設想,陳健民也為「佔中運動」的聯合發起人之一。

陳健民認為白皮書的發表,會激起民眾,包括一些持觀望態度的香港民眾,有可能通過社會、民主運動表達出對中央收權的抗議:「其實中央真的很笨,他們越是尊重兩制的時候,香港人越是尊重一國,他們不斷用一國壓兩制的話,反抗一國力度更會大。我們爭取的普選,也不是挑戰一國主權的。香港人不但要求過得好,還要求有尊嚴,普選其實也是中央的承諾,也是《基本法》規定的政治發展方向,快到2017年了他們不能一下子就違反諾言,香港人要求的是最基本的尊重。如果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受到威脅的話,我相信會有更多的香港人支持一個民主運動。我們自己一定要保護好『兩制』的部分。」

陳健民的預言在香港的網站上似乎已現跡象,香港民意出現強勢反彈,在一些網路社區,「反殖民、反赤化」聲音再起。今年6月4日香港支聯會宣佈有18萬人參加了「六四25周年」燭光晚會,他們同時發出「七.一大遊行」召集令,未知白皮書會否引發更大規模的抗議風暴。

作者:吳雨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