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 貧困與飢餓緊密相關,這是路人皆知的常識。而"救濟世界飢餓組織"(Welthungerhilfe)在其2017年度報告中指出,全球範圍內,飢荒的出現不僅僅和貧窮有關,還事關政治和權力。該組織主席迪克曼(Bärbel Dieckmann)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不平等有著多種多樣的形式。女性常常會遭受不平等待遇,不同民族間也會出現不平等現象。比如印度:那裡有眾多億萬富翁,同時也有2億人口在挨餓。"
"救濟世界飢餓組織"周四(10月12日)發布了最新的世界飢餓指數(WHI),該指數囊括了營養不良、兒童死亡率、極度消瘦、發育遲緩等多個指標。與2000年相比,全球的反飢餓鬥爭似乎取得了重大成果:平均WHI指數降低了27%。不過,這一進步並沒有平均分配到每一個國家。迪克曼說:"有14個國家的食品供應狀況大幅改善了50%,但是也有一些國家的狀況近年來重又惡化,其原因包括地區衝突或者氣候變化。"
根據本年度的報告,全球有7個國家面臨"非常嚴峻"的飢荒形勢,而在中非共和國,情況則是"極其嚴重"。此外,還有索馬利亞、南蘇丹、敘利亞等13個國家的數據缺失或不完整。
許多國家儘管在反飢餓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效,但是在其國內也體現出巨大的地區性差異。比如受到極端組織威脅的奈及利亞北部民眾就面臨巨大的飢荒威脅。
除卻戰亂的因素,飢荒也同財富分配密切相關。迪克曼指出,從全球糧食供應總量來看,讓每個人都吃飽飯本應毫無困難,"但是分配機製出了問題。"IPES-Food(可持續糧食系統國際專家小組)的赫倫(Hans Herren)則認為,在現有全球機制下,根本無法實現食物的良好分配,"我們能夠實現'消除飢餓'這一目標,但是首先我們需要為此大刀闊斧地改造現有的食物供應體系--從生產環節一直到消費環節。"
常年研究全球農業與發展問題的赫倫指出,全球食物供應體系亟需變革,"首先要能適應氣候變化,其次要確保農業生產不會加劇氣候變化。同時我們還要保障每個人都能擁有健康的飲食。"他認為,傳統的小農經濟不夠高產,但是旨在推高產量的大規模農業又是導致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而所謂的"綠色農業革命"也無法摒棄殺蟲劑、化肥、單一作物種植、工業化養殖;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生產的食物導致了肥胖、糖尿病等健康問題的擴散。
聯合國糧農署(UNFAO)也指出,飲食習慣與健康狀況密切相關。該組織營養與食品體系部門主任拉爾泰(Anna Lartey)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數據顯示,普通家庭的六成熱量攝入都來自於高糖、高脂、高鹽食物。"目前,全球有約20億人面臨超重、肥胖問題,而且不侷限於發達國家。拉爾泰指出,當前的食品體系重量而不重質。
可持續糧食體系專家赫倫由此認為:"必須引入生態農業機制,從而確保足夠的糧食在可持續的條件下生產。即便在當今糧食短缺的地區也必須進行這種改造。"他指出,生態農業不僅僅包括生產環節,還包括社會、經濟、發展援助等多個層面。它既應保障生物多樣性,也促進飲食多樣性。
聯合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2030年時創造一個更公平、更環保的世界,解決飢餓和貧困。聯合國在9月的峰會上通過了這項行動計劃。
圖片來源: Emmanuel Dunand/AFP/Getty Images根據規劃,2030年將不再有人生活在極端貧窮中,將15年前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繼續向前推進。國際社會在2000年時訂立了為期15年的千年發展目標,在2015年將極端貧窮的人口減半。聯合國對極端貧窮的定義是,每日的生活費用不足1.25美元。
圖片來源: Daniel Garcia/AFP/Getty Images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如今全球有超過8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截至2030年,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不再有人營養不良。可持續發展農業將扮演重要角色,小型農戶以及農村開發都應獲得補貼。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全球每年約有660萬名五歲以下兒童死亡,平均每五秒鐘就有一名幼童離開人世。直至今日,還有近30萬名孕產婦因為懷孕或分娩而喪生。事實上,通過簡單的措施便能避免幼兒和孕產婦的死亡。直至2030年,每個人都能享有衞生保健服務、可負擔的藥物和預防接種。
圖片來源: DW/P.Kouparanis無論是女孩或男孩,貧窮或富裕:2030年,每名幼童都能上學受教育,取得謀生能力。不分種族、社會背景或身體障礙,男女都將獲得平等受教權。
圖片來源: DW/S. Bogdanic女性也能平等地參與公共和政治活動。暴力和強迫婚姻將成為過去式。全球各地的女性未來都能取得避孕用品並進行家庭計劃,不過後者已經引來宗教團體的批評。
圖片來源: Behrouz Mehri/AFP/Getty Images飲水是一種基本權利。但聯合國估計,目前有7.7億人無法獲得清潔飲水,10億人沒有廁所等環境衞生設施。2030年時,所有人都能取得清潔而且可負擔的飲用水以及個人衞生設施。人們將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並保護生態系統。
圖片來源: DW/B. Darame到了2030年,所有人都將能使用電力和能源,而且最好還是可再生能源。全球的能源效率將提升一倍,貧窮國家將擴大基礎設施。如今約有13億人無電可用。
圖片來源: Fotolia/RRF為年輕人提供公平工作條件和工作機會,發展可持續性全球經濟是未來的目標。聯合國的第八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是針對工業化以及發展中國家,期望能終結童工現象,遵守國際勞工組織的勞動標準。
圖片來源: GIZ更好的基礎設施將能帶動經濟發展,使所有人從中獲益。工業化進程應該強調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工作崗位,提倡創新,促進可持續性以及社會公平。
圖片來源: imago/imagebroker聯合國指出,全球過半的經濟增長來自百分之一的人口。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懸殊。因此,國際發展政策首先應幫助最貧困的人民以及最貧窮的國家。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全球各地人口密集的地區,應該創造出對環境友善的空間以及可負擔的住房。在未來的世界裡,所有城市都將發展可持續性,而且更綠化、更環保。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將獲得資助,使城市能有效防禦與氣候有關的天然災害。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lickwinkel回收、再生資源、減少食品等產品以及消費者所製造的垃圾量:這都需要有關單位肩負起責任。未來應該以有利於環境和社會的方式減少資源的消耗,同時終止對化石燃料的補貼。
圖片來源: DW聯合國目前已經取得共識,全球必須就如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達成一致。富裕國家應通過技術和資金的轉移幫助貧窮國家。與此同時,各國必須大幅減排。
圖片來源: AP全球的海洋環境已經瀕臨崩潰,必須盡快找出對策。直至2020年,國際社會將出台措施,防止過度捕撈、海岸地區破壞以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不過,因垃圾以及過度施肥造成的海洋污染必須等到2025年才能大幅降低。
圖片來源: imago聯合國成員國有五年的時間,保護集水區、森林和生物多樣性,終止大規模的環境破壞。直至2020年,土地、森林和水源都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人類對待自然資源的方式也將出現根本的轉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國際機構和各國的合作將有效打擊暴力、恐怖主義、腐敗和組織犯罪。直至2030年,所有人都應擁有合法身份以及出生證明。
圖片來源: imago/Paul von Stroheim根據千年發展目標所訂立的規則,未來所有富裕國家都必須撥出0.7%的國民生產所得,資助國際發展合作項目。德國目前支出0.39%的GDP作為發展援助。迄今只有5個國家實現了0.7%的目標:挪威、丹麥、盧森堡、瑞典和英國。
圖片來源: Fotolia/lassedesignen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