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世界都市柏林的今天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1月3日

20年前,分裂的柏林兩邊住房都奇缺。而今天,聯邦首都卻是住房過剩。由於保管空關的住房費用太高,甚至成片的住宅樓被拆除。由於需求不足,房地產價格猛降。今天在柏林購買一幢房子或者地產,只須付出8年前一半的錢。德國統一後人們估計將有大量的人湧入柏林。這個現象並沒有出現。

當柏林牆倒塌的時候圖片來源: AP

據一個1990年發表的預測,柏林在2002年時應擁有500萬人口。如今時至2003年末,數字卻差遠了。現居住在柏林的只有340萬人。根據最新的預測,到2020年,柏林人口甚至將更近一步地縮至330萬人。這是否意味著柏林從長期看在不斷地失去吸引力?

柏林社民黨籍的主管部長施特裡德爾認為這是胡說,「隨著聯邦政府和聯邦議院的搬家,柏林成了德國政治中心。因此它也成了對經濟、文化和科學作出決斷的地方。這些我們感覺得很清楚。柏林發展成了一個咨詢城,一個具備高度生活水準的城市,從這裡出發,許多人作為律師、企業顧問、稅務顧問、經濟審計師等等組織安排他們的咨詢。而這對顧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立足在能夠得到第一手訊息的地方。」

柏林雖然一起希望成為一個世界都市,但在德國與柏林分裂期間那只是一個夢。直到1999年後,直到政府和議會搬到了柏林,德國的首都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都市。

然而,柏林牆時代的許多習慣留傳了下來,比如:當地的小政治家們都有一種特殊的本事,能把任何提議給說得粉碎,不管這些提議對城市有何好處。最新的事例是聯邦情報局打算從慕尼黑遷往柏林一事。

關於聯邦情報局打算在以前的世界青年體育場建新居的消息剛傳出,那些永遠的懷疑派就跳了出來。有的提出,情報人員不能待在柏林市中心,而只能到城邊哪個區去。有的乾脆不要情報機構搬到柏林來。

在負責城市發展規劃的施特裡德爾眼裡,這場爭論簡直太不象話了,「這是些重要的就業位置,而且就在柏林內城。涉及到4000名員工,他們要尋找住房,他們要購物,他們要上飯店餐館。這會給這個城市的核心部位帶來生命力。這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一個失業人口達到17%的城市沒有這樣挑剔的權利。」

直到1989年秋,柏林和城牆是兩個不可分離的概念。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像柏林這樣真切地感受德國的分裂。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它以出人意外的速度從城市景觀中消失了。今天,城牆的一些部分已經無法辨認,至少在柏林市中心如此。但如果人們來到城市的北部或南部,比如萊尼肯多夫/潘可地區,或者諾於科恩/特萊普托地區,還可以延著當年的柏林牆散步幾公里。原來這一帶不見綠色,因為東德當時的邊境守衛者在這裡噴灑滅草劑,以防視線受阻。而今,這裡卻成就了茂密的樹林。

當年的這一帶東西柏林邊界之所以今天成了野地綠園,是因為聯邦政府拒絕把這裡的土地簡單地歸還給當年的所有者。由於遲遲未能達成一致意見,柏林牆地產所有者利益聯盟打算告上國際法庭。

該聯盟的發言人希爾德布蘭特說:「我們受到了最齷鹺的對待。所以我們要走上歐洲法庭。現在已在開展一場樣板訴訟。我自己希望最好請一名美國律師在美國起訴。因為美國國會有一條極老的規定條款:世界上任何人,只要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都可以求助於美國。」

要等到判決下來那一天,還得等好多年。在那之前,這一段斷垣野林還能供柏林人休閒貓匿。

(恩斯特.麥因哈爾德)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