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並不太平的10年阿富汗使命

2013年10月7日

德國聯邦國防軍曾充滿希望的開始了在阿富汗的任務。德軍原本應該以朋友和幫手的形象出現。但德國之聲評論員Florian Weigand認為,在塔利班的壓力下,德軍與和平之軍的形象漸行漸遠。

Kommentar Logo Chinesisch 評 論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以「昆都士」作為關鍵詞去搜索媒體報導的話,總是能發現到如下訊息:對兩輛油罐車的襲擊造成100人喪生;與塔利班的作戰中54名德軍喪生;和阿富汗當地安全力量「結盟」異常艱難,甚至瀕臨失敗。德國國防部長德梅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表示:「在這裡,原本是鑽打水井的任務最後卻演變成了一場武裝戰鬥。」其實用詞可以更極端一些:駐紮在阿富汗北部的德國聯邦國防軍已經失去了「和平之軍」的貞節。

回首往事,這一切的開始原本充滿希望。德軍於2003年秋天首先派出先遣部隊進入昆都士——先是迅速在市中心地區買了幾塊地皮,然後臨時用幾卷鐵絲網和圍牆將這一地區保護起來。阿富汗安全部隊接管了值班任務,這些人都是德軍快速在民眾中招募到的人員。更多的保護並不需要,也沒有必要。德國士兵來到這裡,他們的角色是朋友、助其解放和重建的幫手。這是士兵們給自己下的定義,這個角色也得到了阿富汗民眾的認同。當地的情勢一片和靜,甚至一度有著「昆都士療養地」的外號。戰火紛飛

當2006年打擊阿富汗南部的塔利班力度加大時,反叛分子著手尋覓新的棲身地,並把目標索定了此前相對安寧的北部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國防軍也把軍營搬遷到了能夠俯瞰市區的山坡之上。這一轉移十分必要,因為很快,「昆都士療養地」的寧和一去不復返:德軍車隊一次次遭到襲擊。自從二戰後,德國首次正式使用了陣亡將士這個詞匯,自從1945年以來,德國部隊第一次發動主動進攻。這帶來了災難性後果:2009年,德國指揮官出於「先發制人」的目的而下令轟炸被塔利班截獲油罐車,造成了許多阿富汗平民的傷亡。

這樣慘烈的畫面傳回德國後引起激烈反響。德軍的昆都士行動變為焦點,成了關於德國在外國武裝干涉的可接納性和意義的一場充滿情緒爭辯的象徵。

被遺忘的成就

在這場辯論中,十年來德國在昆都士以及周邊地區無容置疑的成就都被人遺忘了:德軍在昆都士期間建造了街道和學校,健康中心以及能容納至1600各學生的師資培訓機構,另外,還建有一個生產番茄罐頭的工廠,而當地的警察也獲得了培訓。營地本身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重要經濟要素。可是這些重建成果現在岌岌可危。只有那些非常堅定的樂觀主義者才會認為,阿富汗安全部隊能夠毫無問題的維持和平與秩序。

德國國際合作協會(GIZ)雖然已經宣佈,在撤軍之後仍會保持現有的活躍。不過,他們也必須要遷就、適應未來的權力平衡,無論形勢將會演變成何種模樣。塔利班勢力會越來越強大,他們現在已經控制了這個省會城市周遭的幾個地區。對於這些「聖戰者」說,昆都士極富有象徵力量。9/11發生後,美國為首的北約進軍阿富汗之前,昆都士一直是塔利班在北部的據點。如若在德軍撤出之後,他們再度掌權,對於阿富汗來說,就將是一個極端分子繼續前進的強烈訊號。


作者:Florian Weigand 編譯:文木
責編:石濤

德國之聲評論員Florian Weigand圖片來源: DW/P. Henriksen
德國聯邦國防軍士兵在阿富汗(攝於2012年10月)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JOKER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