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共三十年前決議,當年問題今未解

2011年8月29日

近日,中國體制改革雜誌社、《南方周末》主辦了紀念《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30周年座談會;胡耀邦之子胡德平表示,有人想利用文革、再搞文革;香港政治社會學者丁學良說:中國只有一條路,民權和法治。

胡耀邦是《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出台的推動者圖片來源: dpa

8月27日,中國體制改革雜誌社、《南方周末》就《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舉行三十周年座談會。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傳媒學者:胡耀邦之子、原中共統戰部副部長胡德平、江平、於建嶸、高尚全、楊繼繩、張鳴、李楯、吳思、展江等與會。

胡德平表示,近年有人想利用文化大革命,再搞文革,他也指出三十年前的這份決議對文革等歷史問題的批判並不徹底,目前中國黨內民主非常弱勢,根本沒有達到思想解放。

政治社會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部教授丁學良表示:"中國只有一條路,民權和法治。中國拖的時間太長,代價將更大。"

其他與會者發言亦非常大膽,直指體制性原因,包括執政黨在民主、法制方面的不足。如中國知名的法學學者江平認為:"目前有兩個謬論要狠批,一是穩定壓倒一切論;一個中國國情論。";清華大學法學家郭道暉說:"沒有憲政,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學者李楯認為"文革為什麼還能沉渣泛起?因為很多該否定的沒否定?執政黨穩定第一。改革早已停滯";律師陳有西直言:"權力黑社會化危害國家。公權力撒謊惡化國民道德。政治改革應從司法改革突破。"

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所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被認為是中共黨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決議。《決議》概括了中共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的勝利,回顧了19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也批評了"大躍進"與反右擴大化的錯誤。其中,《決議》最大的特點是徹底否定文革,以及毛澤東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但近年中共高層越來越少提到這份決議並徹底反思文革,尤其是1990年以後,黨史宣傳中也有意無意地迴避這段歷史。在今年7月1日,胡錦濤在建黨90周年紀念大會曾重申這個決議的重要性。

當年決議中的問題現今依然是一個"活問題"

德國之聲就此採訪了丁學良,他認為此次會議一定會帶來極大的社會影響,這個會議雖然討論的是一個歷史文件,但這個歷史文件中間所針對的問題在當前的社會中,依然是一個"活問題",甚至是一個問題體系。

他說:"這個問題體系是怎樣評價中國的文革、文革的發起者、發動者和受害者、對文革的批判和清理、文革之後中國開始的改革開放、評價改革開放的最重要的領導者象鄧小平和文革的主要領導者象毛澤東、文革期間發生的對知識分子、普通的中國公民、'黑五類'等的迫害。這關乎人權、人的普世價值,也包含最基本的生命、財產、家庭、尊嚴、信仰、思想,獨立的最基本的價值的保護。在中國社會中,當年為什麼沒有這些基本的保護,文革後這些最基本的保護,哪些是進步?哪些是不足?"

丁學良認為這些問題在中國社會中從來不只是一個昨天的問題,在現今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也是當今依然需要面對的問題:"這個問題體系也從來沒有被送入歷史的垃圾箱,這個會議討論的問題體系下的每個方面、每個環節都會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中激起巨大的反應,無論可能是贊同、反對,可能是部分贊同、部分反對,可能是歡欣鼓舞,也可能是百般責難,但這個會議的意義是極其巨大的。因為你不對問題體系中的最基本要點進行清理或對待,中國社會往前走兩步,可能被拖回去三步,只有進行徹底的清理,才會是總體上的進步。"

突破 "建言"層面,具有啟蒙意義

但據德國之聲瞭解,在會議進行中,律師陳有西等與會者通過微博進行直播,後被叫停,與會專家也大多被有關部門警告,會議內容不能對媒體全部透露。截止目前,此次會議相關內容和言論在各大網站上尚未被完全"和諧 ",而此次會議除引發知識界的熱議,在網上更多的普通公眾對此表示關注。

知名評論人莫之許認為:"其實在此次研討會上很多專家發言說到了一個體制內知識分子的最大化了,但大家都清楚這毫無用處,知識分子在這個時代保持上書建言姿態已經是個笑話,能否與抗爭性社會運動聯繫在一起,才是分界線。"

丁學良對此認為,此次會議已經突破以前體制內專家"建言"模式,具有啟蒙意義:"在這次會議中很多人聲明是以公民身份發表意見,強調非體制的身份。這個會議中只有一部分是'建言'性質的,最大的特點是啟蒙的性質,澄清很多模糊的歷史提法和被誤導的觀念。"

丁學良甚至建議將此次會議的內容,放入高中歷史教材中,變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將有助於中國社會良性的和諧而非暴力和諧。

賦予民權,執政黨濫用權力的領域就會變得脆弱

據丁學良透露,胡德平在此次會議上強調了在中國社會中存在這麼多的問題,對所有的問題,要想找到好的解決途徑,要寬容並允許討論這些問題,不允許討論或對持相異觀點者進行迫害,這些問題永遠無法解決。他說:"討論問題時,關鍵不在於對和錯,關鍵在於真和假。"

另外丁學良在此次會議上,就中國目前現狀,提出了民權的主張。在複雜的民主概念下,在中國目前並不能具備全面的制衡制度情況下,以及中國近年來強調"自上而下",有時候甚至阻止"自下而上"的大背景下,丁學良認為"民權"主張是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的實施步驟,當有人提出民主時,共黨會有所忌憚,在當前網路技術成本很低的情況下,相對民主的落實,主張"民權"更容易起步,更具可操作性。

丁學良以韓國"朴正熙軍政權"時代為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韓國官商腐敗、官商勾結嚴重。1997、98年後韓國經歷"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社會中出現了民權運動、在剛剛興起的網路上,成立了一個譴責、舉報腐敗的網站,使涉入其中的官員和商人得到懲戒。丁學良認為只要普通的公民多了一分自下而上的權力,腐敗嚴重的領域馬上就會變得脆弱。由此可以預言,只要公眾多點權力,目前中國大陸看似無藥可治的現象,也會得到有效治理。

作者:吳雨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