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共高層的不諧之音

2012年5月27日

喜歡效仿毛澤東話語的薄熙來是倒台了,但是借毛澤東發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70周年,中國正掀起一場大紅潮,一百名作家搞手抄成為網路譴責的大醜聞。

A man walks past an advertisement to celebrate the upcoming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July 1, in Shanghai, China, Wednesday, June 29, 2011. (Foto:Eugene Hoshiko/AP/dapd)
圖片來源: AP

2012年2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本報評論部」文章《寧要微詞,不要危機》。文章寫道:「自1978年至今,中國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開闊的行進空間,也面臨著『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挑戰。「」在一些人那裡,改革的『漸進』逐漸退化為『不進』,『積極穩妥』往往變成了『穩妥』有餘而『積極』不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改革久議不決,一些部門改革決而難行,一些領域改革行而難破,莫不與此有關。「」如果怕這怕那、趑趄不前,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甚至將問題矛盾擊鼓傳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時輕鬆、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問題拖延成歷史問題,讓危機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終引發更多矛盾、釀成更大危機,甚至落入所謂『轉型期陷阱』。「」面對全新的改革歷史方位,當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寬廣視野,以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所要求的,『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

3月14日,溫家寶在記者會上說:「建國以來……我們也走過彎路,有過教訓」,「『文革』的錯誤和封建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清除」,「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可以對大家講,為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奮鬥一天。」

上述的文章和講話,代表了中共高層的一種聲音,即絕不允許「文革」的悲劇重演,以「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的態度,「不失時機」地「繼續推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事業」。但是,最近我們也聽到了中共高層的另一種聲音。

5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任仲平的文章《文化「為人民」的歷史跨越——從延安文藝座談會到十七屆六中全會》。文章說:「從延安文藝座談會到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民族危亡背景下的文化思考到改革發展時代的文化繁榮,我們黨始終將文化發展擺在重要位置,精心領導,並伴隨時代發展不斷提出新的戰略思想,做出新的決策部署。以延安文藝座談會為起點,70年風雷激蕩的歷程中,共產黨人探索出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道路。「」70年前,延安文藝座談會滋潤的雨水,讓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抽芽、成長,匯聚成喚醒工農戰勝強敵的時代洪流。70年後,十七屆六中全會澆灌的甘霖,必將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伸展出造福的樹枝,開花、結果,凝聚成13億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不但摘要介紹了此文,而且還頭條配發了相關新聞。連續幾天,全國各地的電視節目中盡是唱「紅歌」的。

在一片「唱紅」聲中,最讓人惡心的是作家出版社藉機推出《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百位文學藝術家手抄珍藏紀念冊》一書。在「百位文學藝術家」中,既有曾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耄耋老人,如賀敬之、瑪拉沁夫、王昆、周巍峙等;也有「文革」後才得以脫穎而出的中年作家,如鐵凝、莫言、二月河、唐浩明等。據參與其事的葉兆言、周國平等作家自我揭發,他們是因為「作家出版社寄了一千塊現金,要沒頭沒腦抄一段」,才做了這件「丟人」的事。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毛澤東創造的思想改造的綱領,做完這個講話,毛澤東就親自領導了中共黨內第一次大規模政治運動——延安整風,全面清除五四自由民主思想對延安的影響。延安整風也是建國後歷次政治運動的濫觴。歷史學家高華先生不朽之作《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揭示了這段歷史的真實。

經歷過「文革」的人都知道,1966年7月2日中國報刊全文發表毛澤東的這個《講話》,次年5月23日再次全文發表。《講話》也是毛澤東發動文革的綱領之一。在「文革」時期,幾乎年年都要紀念。用當時的話來說,從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1966年「五一六通知」,構成了毛澤東「文化革命」的一條紅線。正是在這條「紅線」的指引下,中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越來越「左」,一步步走向極權專制,走向物質匱乏與精神猥瑣。中國人在受盡十年「文革」之苦後,毅然決然地告別「紅線」,解放思想,開啟「改革開放事業」。如果從1942到2012的70年可以構成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那麼1978年還有什麼歷史地位?還有什麼必要為「改革開放事業」而「奮斗」?

喜歡效仿毛澤東話語的薄熙來是倒台了,但是中共高層還有不少薄熙來式的「小毛澤東」。他們還在留戀文革符號、文革話語、文革路線。如果對於薄熙來的清算僅僅停留在「刑事犯罪」上,那麼,「沒有薄熙來的薄熙來路線」隨時可能捲土重來。

作者:陳子明

責編:吳雨

作者簡介:陳子明,1952年生人,畢業於北京化工學院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民主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曾任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民辦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周報》總經理。多次因參與民主運動繫獄。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