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印兩國在邊界問題上不會有突破

(本文摘自其它德語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歡迎讀者來信討論)2008年1月16日

「想與新興大國中國進行『戰略對話』的人,每年至少要去一次北京。但是印度例外:印度總理辛格任職已經四年,直到現在才找到時間,前往中國。這一遲到的訪問說明,印中兩國交往仍然有困難,互相很不信任。」法蘭克福匯報用以上這段話概括了中印雙邊關係:

圖片來源: AP

「這兩個轉型國家都以保留的態度看待對方。中國與印度是爭奪能源、原料和東南亞主導地位的競爭對手。由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大大超過印度,所以中國在把亞洲鄰國納入『和諧世界』外交政策方面也走在印度前面。即使雙方在辛格這次訪華時大談『亞洲兩大文明』的意義和佛教等歷史聯繫,但無法掩蓋雙方的爭奪。

印度沒有忘記,中國曾是其死敵巴基斯坦的最好朋友之一。雖然現在目前印巴關係沒有幾年前那樣緊張,但印度仍然對中國與巴基斯坦軍方的密切聯繫十分擔憂,以不信任的目光注視著北京與伊斯蘭堡之間的每一動向。」

南德意志報列舉了中印雙邊關係中的領土爭端、達賴喇嘛流亡政府、貿易不平衡和人民幣匯率等問題。其中邊界問題難以解決:

「據中國和印度外交官說,這次國務訪問期間,兩國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有爭議的邊界問題上不會有突破。新德里指責北京,在克什米爾佔領了印度三萬八千平方公里的領土,北京則要求印度歸還印度北部阿魯納恰爾邦的九萬平方公里土地。2004年,兩國組成了一個解決邊境衝突的委員會。儘管山區形勢有明顯緩和的跡象,但邊界問題並沒有解決。

在地緣政治上,亞洲兩大巨人也一再進行較量。中國是印度難以相處的鄰國巴基斯坦的最重要盟國,印度只能聽之任之。中印兩國都試圖在對方門前花園擴大自己的戰略影響。中國的政治家憂心忡忡地注意到,一些外交先行思想家已把印度納入由日本、澳洲和美國等太平洋沿岸國家組成的『民主軸心』。」

日報則認為,中印雙邊貿易每年增長超過30%,2007年達到390億美元,所以印度不會追隨美國和日本,孤立中國:

「最近幾年,美國和日本對新德里展開了魅力攻勢,其目的在於孤立非民主國家中國。但印度顯然無意執行受意識形態左右的對華外交政策,它想與中國一起,共同平衡兩國在越南、孟加拉國和緬甸等鄰國互為爭奪的利益。正因為如此,中印兩國對仰光僧侶的遊行示威都保持沉默尤為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