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中國人出境難上加難 外國人離華能走則走

2022年5月13日

中國當局否認有「剪護照或綠卡」的現象,但同時強調從嚴限制公民非必要出境。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設法離開堅持清零的中國。

Hongkong | Flugzeug British Airways, Passagiere
疫情下出入中國的航班不僅票價昂貴,而且經常被臨時取消圖片來源: May James/Zum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阿福你也潤啦",生活在上海的知名德國博主阿福(Thomas Derksen)周四(5月12日)在社群網站上發布返回德國的消息下出現了不少冷嘲熱諷。新近流行的網路用語"潤"因其拼音和英文單詞run一致,且發音接近,意為跑了或溜了,另有走了以後比現在更滋潤的意思。

這名在新浪微博上擁有近250萬粉絲的博主在帖文中感慨:"離開德國的第854天,我終於見到家人了!"他解釋此行的目的是原本計劃給父親過70歲生日,並惋惜妻子此次未能同行。

短短幾行字在評論區引發熱烈討論:"德國護照就是好";"潤得快哦,錢掙了腳底抹油";"評論裡的槓精好多,人家回趟家怎麼了";"恭喜你終於回家了,太難了!";"中國籍可沒那麼好出去";"阿福分享一下從上海家裡去機場的這段路程,怎麼去的,要花多少錢?"

截至發稿,阿福沒有回應德國之聲的採訪請求,因此尚無從知道他此次返鄉是否也和上海嚴格的封控政策有關。

生活在上海的知名德國博主阿福(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v.qq.com

走為上計

清零政策下,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選擇離開中國。同為在華網紅的英國Barrett父子於四月底發表影片表示,將要離開中國一段時間,主要原因就是隔離措施和核酸檢測為其"旅遊頻道"帶來的種種不便。

一項對上海近一千名外國僑民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大約4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計劃在今後12個月內離開中國。這份由香港福克斯傳媒旗下的《這是上海》(That's Shanghai)於4月中旬進行的調查還發現,37%的人表示,他們將會堅持到疫情結束,看看上海的情況是否會有所好轉再決定去留。上述兩類人加起來佔全部受訪者的85%。

瑞士《新蘇黎世報》周四報導稱:"幾年前,生活在上海的德國人一度曾多達一萬一千人,現在估計還有七千人,來自外交圈的消息稱,上海的德國人群體將很快減少至五千人,這無疑是一個人才流失的跡象。"該報另外寫道:"對於外國企業來說,無休止的封鎖狀態也漸漸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們已很難找到願意前往中國的管理人員。"

外教離職潮

與此同時,一篇題為"北京頂流國際學校外籍校長不辭而別,外教'離職潮'冰山一角撕開"的文章受到網易和新浪等平台的轉載後被刪除。這篇由國際教育的資源聚合平台"頂思"發表的文章援引前北京某知名國際學校校長嚴俊介紹:"疫情期間,外教高頻離開充分反映了,中外方之間價值觀和文化衝突,外教"愛自由,不受管控"使其在中國特殊的管控政策下難以自處。" 另有一位在深圳某國際學校教書的加拿大籍教師查理(Charles)告訴"頂思",他在深圳已經工作了15年,身邊有接近300位外教朋友,"他們中70%的人預備在兩年內離開中國"。

另據路透社報導,在中國嚴厲的封控措施下,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要離開中國會更加困難,因為他們首先必須前往有國際航班的大城市。一名在吉林長春任教六年的美國教師哈德森 (Laura Hudson)經過漫長等待終於於本周三離開中國。她向路透社介紹,她於3月8日辭去長春那所高中的任教工作,希望能迅速返美。報導還稱,在過去的65天裡,她至少訂過五張返回美國的機票,但都遭到取消。哈德森回憶道:"(當地政府)他們說(城市)是開放的,但大多數客運航班仍然不能離開。"

"從嚴限制中國公民非必要出境"

雖然歷經艱難,但美國人哈德森最終得以離開中國,然而中國公民的出國之路似乎難上加難。

針對近日網上流傳的"中國公民入境時被無故剪護照"、"出境時被收走護照或被剪綠卡"的消息,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新聞發言人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上述"假消息歪曲抹黑我出入境管理政策,意圖干擾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依法、精準、有效的出入境管理措施"。

辟謠的同時,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微信公眾號周四(5月12日)發布訊息表示,要嚴格執行從嚴從緊的出入境政策,從嚴限制中國公民非必要出境活動,嚴格出入境證件審批簽發。"

就網民關心的"何為必要出境"問題,該移民管理局解釋道:"對出國出境復工復產復學和經貿、科研、就學等必要活動以及就醫、照顧危重病人等具有緊急人道主義事由的人員,及時受理審批護照證件,辦理出國出境手續","對出國出境參與防疫抗疫、運送救災物資和鮮活農產品的人員和交通工具提供加急辦證和通關便利"。

香港外資專才撤離潮:什麼令他們非走不可?

03:09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