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仍面臨領土之爭-土地流轉是否會走向菲律賓

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邱震海2008年10月18日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中國新聞時的焦點主要有:中國收回黑瞎子島一半主權之後,依然面臨與其他國家的領土和領海爭議;醫療改革新方案是否意味著市場化改革的失敗?中國農民獲得土地流轉權後,是否會重蹈「菲律賓模式」?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發來如下報導。

冬天的黑龍江圖片來源: AP

中國終於在本周二收回了黑瞎子島一半的主權。對此,香港《東方日報》發表文章,題為《陸上勘界代價高,海疆爭議風波惡》。文章說:"中國正式從俄羅斯手中收回黑瞎子島約一百七十多平方公里國土,中俄邊界的勘界工作全部完成,但卻付出了沉重代價。目前最棘手的還有中印邊界勘界工作和領海的一系列爭議,將考驗北京當局的智慧。……此外,中國還與越南、緬甸、哈薩克斯坦等國完成了勘界工作,目前最麻煩的是與印度的勘界。六十年代雙方的一場邊界戰爭,使雙方三十多年來在邊界地區劍拔弩張,中印雙方近年雖成立了工作組進行談判,但雙方立場差距太遠,至今毫無進展,而且印度視中國為假想敵,與美國、日本不斷靠攏,以此對中國進行合圍之勢。"

文章寫道:"相比陸上邊界,海疆問題更加複雜,中日之間有釣魚島之爭,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國有南沙群島之爭,中韓之間有蘇岩、日向兩礁之爭。這些爭議都有複雜的歷史背景,而且還有外來勢力的插手。……邊界爭議問題,歷來是中國最敏感的政治問題,當局處理不好或者妥協退讓太多,往往會激起國內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惹下一身罵名。但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它們就像懸在中國人頭上的達摩克斯劍,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危機,甚至是突如其來的戰爭。"

在中國國內局勢方面,中國政府本周公佈了醫療改革新方案的咨詢文件。《明報》的報導稱:"這份文件宣告了20年前開始的內地醫療體制市場化改革方向的「大逆轉」,明顯借鑑了英國的醫療模式。"。報導寫道:"文件強調,要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的辦醫原則,確立公共衞生服務主要由政府籌資,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分擔費用。基本醫保範圍,從重點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門診小病延伸。……
內地過去20年市場化的醫改,沒有帶來醫療事業發展,卻導致了民眾看病難和看病貴。早有專家指出,刺激社會消費,首要搬走壓在民眾開支上的醫療、教育、住房這「三座大山」。醫改諮詢文件在此時推出,亦有為當局刺激內需的宏調新思維護航之意。"

另外,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農村土地流轉權的方向。《蘋果日報》發表署名"張華"的文章,題目是《農村土改會令中國走菲律賓之路?》文章寫道:"內地很多農業專家、部份左派學者近日紛紛警告,實施土地「私有化」之後,商業資本會湧入農村,基層官員缺乏制衡,官商勾結會更嚴重,併購農民土地的情況加劇。……這種憂慮有其道理,不一定是反對改革的死硬派的危言聳聽。不過,「私有化、農民失去土地、動亂」,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發展,並沒有必然性,關鍵還是土地改革的具體措施。"

文章接著寫道:"有權支配土地後,農民是否一定因蠅頭小利而賣出土地?筆者上星期接觸過幾位河南、四川等地的農民,絕大部份人表示他們不會賣地,最多只會租出去,因為土地是要世世代代傳下去。在內陸地區的農民中,這種傳統想法相當普遍,土地是他們命根子,也是最後的生存工具。事實上,城市居民可以自由買賣住房後,也沒出現大量居民賣房求財的情況,憑甚麼就說農民會這樣做呢?因此,增加農地流轉後,若非被威迫,相信農民也不會大規模賣地。……由是觀之,在新土改中,最重要還是限制政府的徵地權力,確保農民在完全自願之下出售土地,從而建立一個農村土地自由交易的市場。只有切實保障農民權益,才能避免農村圈地運動,而只要改革得法,不僅不會發生動亂,還會釋放大量閒置土地資源,提高農地使用效率,令農民增加財富之餘,更會帶動內需,成為中國經濟再上新台階的重要推動力,其里程碑意義,絕不下於當年的「改革開放」。"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