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企業逐漸踏上國際擴張之路

洪沙2007年12月21日

本月19日,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斥資約50億美元入股美國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獲得9.9%的股權,並以此成為該行第二大股東。渣打銀行上海分行首席經濟分析師Stephen Green在寫給顧客的報告中稱:「中國購買石油!購買韓國股票!購買福特!您等待著這些消息在未來的幾個月見諸報端吧!」事實上中國企業並不是剛剛踏上西進征途,在很多行業領域,早已是「購物細無聲」。德國之聲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德國Klein & Coll收購併購咨詢公司股東凱勒先生。

買!圖片來源: AP

在德國,中國企業早在2003年就開始收購併購德國企業。當年同中國方面簽署收購併購合同的德國企業總共5家。這一數字時隔4年增長了10倍有餘。據德國Klein & Coll收購併購咨詢公司的估測,今年全年同中國企業完成收購併購簽約合同的德國企業數量可能會達到60家。2003年至今中國企業以各種方式成功收購併購總共約350家德國企業。

Klein & Coll公司股東凱勒(Michael Keller)介紹說,這些來自中國的公司企業中97%都屬於私人性質,只有3%具有國家背景。「中國企業特別是對德國機械製造,技術以及紡織產業感興趣,他們收購的興趣點也正是這些產業領域。」 凱勒說。

同三、四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國買家變得更專業了。這是凱勒對中國企業的評價。「三年前給德國企業找到中國買家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凱勒說,「現在中國人越來越國際化。他們熱衷於參加大型國際博覽會,周游世界,他們已經很清楚外國究竟是什麼樣。這樣一來,當然買賣做起來就容易多了。」

收購三原則

中國商人購買德國帕希姆機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ildfunk

中國企業在德國選擇被收購對像在咨詢界看來大多具有三項原則。一是,德國企業應該具有知名品牌。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絕大多數中國品牌在歐洲不為人所知,同時中國商標對歐洲人來說讀起來也不順嘴。二是,可能被收購的德國企業最好在歐洲範圍內,至少是在德國範圍內擁有一個有效的銷售網。如果生產線今後在中國建立,可以通過德國企業之前在歐洲的銷售網迅速打開局面,同時也有助於同客戶溝通維護聯繫。第三個原則是,中國企業優先購買德國技術類的或者擁有專利產品的公司企業。

收購新趨勢

德國的法律保護條例規定,外國企業收購德國企業一年之內不得解僱德國雇員。所以直到2006年,大多數中國企業在收購了一家生產型的德國企業之後,通常是等上一年,然後將95%的德國員工解僱,把機器和技術帶回中國,並在中國開始生產。然而這一情況在最近一年多的時間內逐漸發生了變化。

一些中國企業決定在德國保留生產線,不再關停德國工廠。他們向德國派來自己的工程師,同德國方面共同參與新技術的研發工作。凱勒對這一現象解釋說:「中國方面發現,以前解僱德國員工,把生產線帶回家的做法不僅僅損害了中國的形象,而且紡織品進口關稅被調高等問題讓中國企業意識到,在德國保留生產線還是有必要的。」

歡迎光臨?

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份圖片來源: AP

過去20多年的時間,一直是外國企業在中國收購辦廠。如今中國也想走向世界,開拓世界市場。一場在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等鄰國投資建廠的熱潮過後,中國決定加快西進進程。「很明顯,這是北京政府的一項很明確的政治意願。它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 凱勒說,「作為政策上鼓勵,政府向那些想在海外投資的企業慷慨大方地提供利息優惠的貸款。」

但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收購行為是否會在當地受到歡迎呢?目前為止,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收購業務中金額最高的達到2500萬歐元。在凱勒看來,來自中國買家的350宗收購都還算不上驚天動地的「大買賣」。「這些收購項目還沒有引起德國政界的注意,」他說,「雖然這些年歐洲範圍內有這樣一種聲音,認為能源、電信等一些涉及到安全問題的行業在外資注入面前應該被保護起來,國外投資者應該先受到審查。如果中國電信前來購買德國電信的股份,我可以想像,德國政界也許多少會感到緊張。但是我不相信,德國政治家由此就會阻止中國企業的到來。我們應該等上半年,看看這一趨勢將在歐洲怎樣發展。」

過去3年大約5000家德國企業被收購,這當中80%的企業被外資收購。中國企業的購買量只有350家,尚不足10%。最大的買家來自美國。更多的德國企業寧願把自己賣給美國買主,而不是中國買家。這一結果是文化風格上的差別造成的。凱勒說:「比如說,你問一個德國人:『如果你自己可以選擇老闆,你願意要一個美國老闆,還是要一個中國老闆?』他肯定回答願意要一個美國老闆,而不是一個中國老闆。中國文化雖然歷史悠久而偉大,但是畢竟在德國瞭解中國文化的人是少數,不瞭解的情況下最容易產生恐懼感。而美國企業和德國企業間的文化差別就不會像同中國企業間的文化差別這樣大,所以德國人當然更願意把企業賣給美國人。」

中國企業在海外經常容易給人一種不透明的感覺,而這恰恰是建立企業間信任關係的巨大障礙。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已經意識到,如果想在海外成功收購就必須展示一個公開的形象。也許在這之後中國企業才能真正加快西進的步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