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入世三年,回顧德中經濟交流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5年3月25日

德國指南出版社借「中德商務指南」年刊出版之際,邀請中德專家在柏林一家五星級賓館就「中國融入世界市場」為題舉辦了專題報告會。來自政界、經濟界和媒體共五十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抓住了當前社會的興趣重點,很受與會者歡迎。

中德經濟交流就像鋼水一樣,火紅得很圖片來源: AP

本周二在柏林舉辦的「中國融入世界市場-加入世貿三年後的回顧、展望和遠景」專題報告會使與會者又一次感到「中國熱」無所不在。令人眩暈的中國經濟數據從專家們口中如珠湧出,更增添德國經濟界爭霸中國市場的渴望。比如,德國聯邦對外經濟代辦處專員在會上以數據和圖表顯示,中國已於2004年取代日本,成為緊追德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如果把數據進一步落實到電子產品上的話,那麼,最近二十年裡,在電子產品出口美國業務上,日本損失了約30%的市場份額,而中國則增加了30%以上的市場份額。如此鮮明的數據對照自然使中國成為眾目所向的世界明星。

中國經濟的吸引力度逐年增大,因此前往中國創業的德國企業也在逐年遞增。那麼,中國加入世貿三年後,德國企業在中國感受到了什麼變化呢?東亞協會董事施達克博士畫龍點睛地總結說:

「德國企業可以在中國擁有100%的子公司,企業出於策略原因可以選擇合資企業形式,但合資企業不再成為前提條件,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金融業的逐步開放,比如銀行可以擁有私人客戶,還有對外貿易的開放,這些都是重要的變化。但對德國企業來說,最大的問題顯然還是法律保障不健全。」

聯邦經濟勞動部中國事務負責人雷歇爾在會上指出,德國企業在中國遇到的兩大難題是智慧財產權常常得不到保護和原材料供應不穩定。從法蘭克福趕來參會的庫達特兄弟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朱美婷則以實際工作中所獲得的經驗佐證了雷歇爾有關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的說法。雖然受到侵害的企業名義上可以到官方或到法院尋求保護,但精通業務的朱美婷知道,這兩條路都未必有效。她以一家大公司為例說,該公司因為智慧財產權侵權問題向一個很有名的律師事務所咨詢,既走了行政道路,又上了法院,化了一大筆錢,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因為中國侵權的廠家封停後換個名字、換個地址又開廠了。所以歐洲公司最後都只好採取放棄的態度。對三分之二的歐洲企業來說,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都是個很頭痛的事。

儘管如此,德國企業還是看好中國市場。反過來,中方企業也在努力開發德國市場。中國駐德大使館經濟部參贊朱萬金介紹說,目前在德國大約有六百多家中國企業。但絕大多數都是貿易企業,做進出口生意。從事生產的較少。這當然與德國勞動成本高、無法廉價生產有關。另外,德國的法律不簡練,稅法、經濟法都十分複雜,勞動法對企業雇傭員工有各種規定和限制,不是很有利於中國企業到這裡來投資。

雙方專家都指出,中德經濟合作還大有潛力,而且還要加大步伐。可見,德國的「中國熱」勢必還要升溫。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