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周四(2月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中國政府已經任命盧沙野大使接替吳紅波大使,擔任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協助協調處理涉歐事務。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盧沙野特別代表是資深外交官,熟悉歐洲情況。「相信他會積極履職,根據中國政府的指示和需要,協助同歐方開展溝通協調,促進對話合作,為中歐關係穩定健康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路透社指出,盧沙野的這一最新任命正值中歐關係處於轉折點之際。隨著跨大西洋關係日益緊張,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為代表的對中國持強硬態度的歐洲領導人,已經顯示出重新審視北京與布魯塞爾關係的跡象。
本周,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表示,歐盟與中國仍有進行建設性合作的空間,以尋找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她說:「我認為我們可以達成一些協議,不僅能夠解決現有問題,甚至可能拓展我們的貿易和投資關係。」
中國駐法大使有關克裡米亞及烏克蘭主權的言論讓近來備受孤立的中國外交官再次被聚焦。中國咄咄逼人卻往往自相矛盾的國際立場或許也是外交官們的難題。中國新任外長能帶領他的部門走出「戰狼外交」的誤區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北京近年來一改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外交基調。CNN曾報導指出,與過去幾十年素來溫和的中國外交官們相比,「戰狼外交」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類型。這些中國外交官不會發表冗長的聲明,而是在推特和其他社群網站平台上,對任何針對中國或共產黨的批評進行直接回擊。
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戰狼外交「的說法,取自中國2015年上映、票房大獲成功的電影《戰狼》,影片民族主義情緒相當濃厚。中國的外交官們最初並沒有否認這種表述。根據中國官媒央視報導,2020年5月,時任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曾表示,中國堅持走和平路線,然而因為世界上有「狼」,因此中國需要「戰狼」來捍衛國家尊嚴。圖為《戰狼2》劇照。
圖片來源: Koch Films中國外交部並不認同「戰狼外交」的說法。2020年12月,時任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一次論壇發演講時表示,貼「戰狼外交」這個標籤,至少是對中國外交的誤解。他說,中國從來就是禮儀之邦,以和為貴,從沒有主動挑釁別人;「戰狼外交」實際上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翻版,又一個「話語陷阱」,「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放棄抗爭。我懷疑這些人還沒有從100年前的舊夢裡醒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Dela Pena「戰狼外交」代表人物之一是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其言論多次引發爭議。比如2020年3月,他在推特上稱可能是美軍把新冠疫情帶到了武漢。 「五眼聯盟」外長發出針對香港問題的聲明後,他在例行發布會上回應,不管他們長「五隻眼」還是「十隻眼」,只要膽敢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小心他們的眼睛被戳瞎。他還曾發布一則抨擊澳洲军人在阿富汗所謂戰爭罪行的推文以及虛假圖片。澳總理莫里森表示,中國政府應該為這條推文感到羞恥。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中國駐澳洲大使成競業2020年4月威脅說,如果澳州政府繼續推動調查新冠病毒源頭(圖為冠狀病毒結構示意圖),中國民眾可能抵制澳洲的产品或者旅遊。中國駐巴西大使楊萬明則針對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的兒子指責中共「專制政權」的說法,在推特上稱他去了一次邁阿密後「感染思想病毒」。
圖片來源: Reuters/NEXU Science Communication美國媒體《政客》(POLITICO)2022年8月的一篇文章列舉中國在歐洲的5位"戰狼"外交官,包括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吳紅波、駐法國大使盧沙野、駐瑞典大使桂從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駐德國大使吳懇(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 Soeder2022年10月16日,港人組織在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前舉行抗議時與領館人員發生肢體衝突,一名示威者被拖入領事館院內,遭到毆打。英國政府對此提出嚴正交涉,警方也展開了調查。調查顯示,參與暴力的人當中也包括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鄭曦原。12月,中方證實包括鄭曦原在內的6名領館工作人員被調離,但稱之為正常人員調動,與打人事件無關。
圖片來源: Matthew Leung/The Chaser News/REUTERS2023年一月,50歲的趙立堅卸下外交部發言人的職務,調任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副司長。幾乎與此同時,原駐美大使秦剛(圖)接替王毅出任外交部長。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認為,這些人事變動意味著中國有意改變過去幾年樹立起的「戰狼」外交形象。但新外長上任後,鋒芒不輸前任。發言人面對國際媒體的態度也絲毫不見緩和。
圖片來源: Jade Gao/AFP/AP/picture alliance2023年4月21日,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國媒體電視採訪時,質疑烏克蘭對克裡米亞半島的主權以及蘇聯解體後獨立的前加盟共和國的主權國家地位,並對記者出言不遜,引起國際輿論嘩然。有關言論招致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的強烈不滿。法國總統馬克宏也批評此言「不當」。中國外交部隨即澄清中方"尊重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主權國家地位"。中國駐法大使館後來則聲明稱大使有關烏克蘭問題的表態是個人觀點,不代表官方立場。
圖片來源: Gao Jing/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路透社報導指出,中國的外交官在公開評論中越來越多地批評美國和西方國家的人權,傳遞的訊息是,西方國家沒有資格批評中國,而且中國受到西方國家更多的攻擊。報導援引西方外交官說,中國的戰狼外交"具有很強的防禦性和應急性",但效果適得其反,而且訊息傳遞的受眾並不明確,有點"亂了章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多次發表極具爭議的言論
然而,去年年底卸任的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由於過去幾年頻頻公開發表極具爭議的言論,此番獲得新的任命令外界大感吃驚。
2021年,盧沙野去信法國參議院友台灣小組主席裡夏爾(Alain Richard),要求其取消訪問台灣的行程。之後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學者邦達茲(Antoine Bondaz)在推特中批評盧沙野干預法國民主制度,不可接受。中國駐法使館隨即發推稱邦達茲是「小流氓」,引發法國輿論嘩然。法國媒體紛紛批評稱中國外交「畫風粗野」,是「戰狼外交」。
2022年,盧沙野在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曾說,「統一後,我們要進行一次再教育。我相信到那時,台灣人會再次支持統一」。
2024年,盧沙野另一次受採訪時稱「前蘇聯國家不具獨立國家的主權地位」。此後,近80名歐洲議員在法國《世界報》共同發表公開信,呼籲法國外交部長科羅那(Catherine Colonna)應對盧沙野「無恥的攻擊」採取行動,並要求盡快驅逐盧沙野。
(綜合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