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國內旅遊熱 海外旅遊仍未達疫前水準

2023年6月1日

儘管中國今年初取消了旅行限制,中國國內旅遊也十分火熱,但中國公民的簽證申請量仍遠低於疫情前的水準,顯示中國旅客的國際旅遊尚未完全復甦。

泰國曼谷機場今年1月迎來中國遊客
泰國曼谷機場今年1月迎來中國遊客圖片來源: Jack Taylor/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路透社週三(5月31日)引述一家專業簽證公司的數據報導,中國在1月取消旅行限制後,受限於國際航班的數量,中國公民的簽證申請量仍遠低於新冠疫情前的水準,顯示中國旅客的國際旅遊要達到完全「回溫」,仍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根據路透社,簽證申請外包和技術服務公司VFS Global表示,相較於2019年同期(1月至5月20日),今年來自中國的簽證申請量僅達疫情前的35%。

該公司指,中國遊客的熱門旅遊目的地包括加拿大、德國、義大利、英國和美國。

儘管中國政府在今年1月恢復簽發護照和旅行簽證,形同重開國際旅行大門,但分析師表示,由於進出中國的航班數量較少等多種因素,中國海外旅行的數字並不會迅速反彈。

野村證券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儘管在農曆新年和勞動節假期期間,中國國內旅遊需求激增,但出境旅遊的復甦仍在緩步進行。

人們對「疫情再次擴大或出現新變種病毒」的擔憂,也可能阻礙國際旅行的意願。花旗的分析師表示,倘若真的出現新一波疫情,中國的感染人數可能創下該國今年1月重開國門以來的新高。

據路透社報導,北京市市衛健委最近報告指出,該市的感染病例已經連續增加4週,其他城市近期也有病例增加趨勢,但中國許多公衛專家對此態度淡然。

花旗分析師指出,新一波疫情的「模擬感染高峰」適逢端午節(6月22日至24日)和夏季旅遊旺季的開始,因此此次假期的旅遊數據將是觀察「疫情會否再起」一個重要節點。

日本、德國的中國遊客潮未如預期

今年初中國解除國際旅遊限制後,全球旅遊景點紛紛摩拳擦掌,期待中國遊客可以挽救疫情3年間積弱的旅遊休閒產業。然而,歐洲、日本等國翹首以待的中國遊客潮卻未如預期。

路透社引述日本國家旅遊局(JNTO)5月17日公佈的數據報導,4月有近200萬商務和休閒外國遊客訪日、創下新高,其中更有10萬8300名入境遊客都來自中國,較3月增長了43%。然而,相較於2019年同期,入境日本的人數仍下降了33%。2019年,中國共有950萬遊客訪日,佔日本所有遊客的三分之一。

路透社指,中日國際航班的短缺,降低了中國旅客赴日的趨勢。旅行管理公司FCM Japan總經理Asami Chung則表示,自中國飛往日本的國際航班,在2023年3月至4月間,已增加了11%,預計未來將持續增加。

新天鵝堡是許多中國遊客必去的德國景點(資料照)圖片來源: Wilfried Wirth/imageBROKER/picture alliance

訪問德國的中國遊客數也不如預期。新天鵝堡是許多中國遊客過往必去的德國景點,在疫情前,該景點所提供的導遊服務中,約有20%用普通話講解。然而今年2月,巴伐利亞皇宮管理部門表示,僅少數團體零星預約以普通話導覽。

漢堡的中國出境旅遊研究所(COTRI)總經理阿爾特(Wolfgang Arlt)稱,儘管中國放寬了與疫情防控有關的限制措施,但由於旅遊障礙依然過高,來自中國的旅遊熱潮還不太可能出現。

阿爾特表示,除航班不足的因素外,難以取得簽證也是中國遊客返歐步履蹣跚的要因之一——當時中國疫情仍然猖獗,德國駐中國使領館只在申請人有合理旅行理由時才核發簽證,而「觀光旅遊」不在此列。

中國國內旅遊熱

相較於海外旅遊恢復不如預期,中國自解除清零政策以來,國內旅遊復甦的趨勢則十分蓬勃。

《日經亞洲》引述中國交通運輸部的數據報導,在五一勞動節假期期間,中國約有2.7億人次藉汽車、鐵路、飛機和水路進行國內旅行,較去年的每日平均數字增長了163%;鐵路和飛機的運量更分別比2019年疫情前的水準,高出22.1%和4.2%。

圖為中國解除清零後,北京西站1月搭鐵路返鄉的旅客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線上旅行社Trip.com的數據則顯示,相比2019年,中國今年國內航班數每天平均增長15%、平均票價上漲 39%;中國旅遊APP「去哪兒」的報告亦指,中國國內熱門城市的航班預訂量,比疫情前高出了50%,由此可見中國國內旅遊的熱門程度。

儘管這些數據為中國今年的國內旅遊產業提供了樂觀的前景,但分析師指出,即使今年勞動節連假較往年多了1天,旅客的平均支出仍比2019年低約10%。

美國著名信貸評級機構「惠譽國際」(Fitch Rating)分析,這可能與今年出現大量低收入遊客、遊客多前往低線城市和農村等因素有關。此外,由於機票和飯店價格都比2019年貴上許多,短途旅行的比例隨著旅行成本提高,也是一大原因。

(路透社、《日經亞洲》)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