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位於北京城西的八寶山公墓也被稱為革命公墓。中國的很多革命先烈以及共產黨高級幹部和政府領導人逝世後都被安葬在這裡。所以說,能夠安葬在這裡的都是在共產黨內有所成就的人。但是與革命烈士公墓毗鄰的八寶山人民公墓則是普通百姓的墓地。自2012年以來,這個普通百姓的墓地已經爆滿,不再有新的墓地出售。
在北京一家殯葬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說:"比如說像北京八寶山這個地方已經不可能再買到墓地。北京總共有43個公共墓地。如果政府不再繼續對墓地佔地進行限制,可能墓地對北京人不夠用,不到一年兩年就沒了。"
其他業內人士認為6年內在北京還能買到墓地,之後就難以再有公墓用地。北京城區或者城郊的公墓肯定不會再有位置。屆時只有在鄰近的河北省還能找到墓地,但是要開車2、3個小時。
生活在北京的喬麗65歲,已經退休。她說:"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這裡。此外我們有很多山區,平地不多。缺少土地是現實。墓地的價格不一樣。但是現在有些墓地太貴,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
在香港,墓地已經需要登記等候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M. Clarke 由於缺少地皮,導致墓地價格飆升。不僅是北京,中國許多其它沿海城市的墓地也出現瓶頸。無論是上海、深圳還是香港,墓地都是越來越少。在香港已經需要登記等候。
北京一家大型殯葬公司的負責人劉鵬說:"像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一個墓地售價已經超過10萬元。每平方米的價格比房產還貴。在最受歡迎的天壽公墓,最貴的墓地大約要100萬人民幣"。
100萬人民幣約合13萬歐元。對於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幾乎買不起。中國每年有上千萬人死亡。由於居民繼續老化,未來幾年死亡數字還會上升。51歲的王悅抱怨說,無論是住房還是墓地、生還是死都越來越貴。她幾乎每天都來公園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散步。
花卉飄香、綠茵碧草,德國的許多墓地並不讓人感到害怕,而更像是一個靜謐溫馨的大花園。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umont基督教年歷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是「死亡星期日」(Totensonntag)。在這一天,基督教徒會前往亡者安息之地悼念亡靈。在德國,墓地不僅僅是紀念死者的地方,因為安寧靜謐、設計優美、歷史悠久、一些墓地往往也是受歡迎的郊遊地點。
圖片來源: DW/ Maksim Nelioubin人們慕名而來的目的也可能是為了悼念埋葬在墓地的名人雅士:德國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和夫人海倫娜‧威格爾(Helene Weigel/見圖)就安葬在柏林的多羅頓城市公墓(Dorotheenstädtischen Friedhof)。前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Johannes Rau)也安息於此。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B奧斯多夫公墓(Ohlsdorf Friedhof)佔地391公頃,是全球最大的花園式墓地。自1877年修建完畢以來到現在已經舉行過超過140萬次葬禮。這裡有23.5萬個墓穴。演員、導演哥林多根斯Gustaf Gründgens)和作家博爾謝特(Wolfgang Borchert)就被安葬在這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REUEL-BILD在中世紀,科隆的梅拉滕公墓(Melaten-Friedhof )一度也被當作執行死刑的地方。如今這裡約有5.5萬個墓穴,其中也有些離奇怪誕的墓碑:狂歡節是科隆的特有風俗之一——從墓碑上可以看到這位逝者對這個節日的熱愛程度。
圖片來源: DW/ Maksim Nelioubin1818年開始投入使用的「歷史墓園」(Historischer Friedhof)自1998年起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座位於魏瑪的墓園還埋葬著王公貴族:大文豪歌德和希勒的石棺就保存在這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UMONT位於海德堡的山頂墓地(Bergfriedhof)自1844年啟用以來,已經安葬了超過1.7萬人。其中包括魏瑪共和國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f/見圖)。除此之外,這裡也是女作家希爾德‧多米(Hilde Domin)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卡爾‧波希(Carl Bosch)的安息之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urkhard Juet波昂老墓園(Alter Friedhof)以這種特殊的形式把波昂的歷史從18世紀初就保存下來。這裡的第一個墓穴建於1715年。從藝術史來看這裡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晚期。很多偉大的藝術家都被埋葬於此,比如作曲家舒曼夫婦和哲學家施勒格爾(Wilhelm Schlegel)。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Hans-Joachim想要死後被埋葬在慕尼黑的聖喬治墓地(Friedhof St.Georg)並不容易,死者一定要滿足某種條件才行。因為這塊不大的墓地是著名藝術家們十分青睞的「棲身處」之一。這裡的208個墓碑是巴伐利亞和德國文化文化歷史的一個標誌。除了作家埃裡希‧凱斯特納(Erich Kastner)之外,這裡還安息著電影怪才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和著名電影製片人伯納德‧艾辛格(Bernd Eichinge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位於斯圖加特的「森林墓地」(Waldfriedhof)的一大特點是:從1929年起,人們可以乘坐纜車前往這個海拔一百多米高的墓地。德國前總統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畫家、雕塑家奧斯卡‧施萊默(Oskar Schlemmer/見圖)就被埋葬在這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柏林白湖猶太墓園是最有名的按照猶太喪禮埋葬死者的墓地。建於1880年,是歐洲面積最大的猶太人墓地。這裡約有11.6萬個墓位,是德國的受保護建築。
圖片來源: DW/R. Pelzl位於萊茵蘭 - 普法爾茨州沃爾姆斯(Worms)的「聖砂」(Heiliger Sand)是歐洲現存的最古老的猶太墓地。根據估計,這座墓園於1034年建成,這一年也是沃爾姆斯第一座猶太教會堂成立的年份。在「聖砂」的約2000個墓穴中,現存的最古老墓碑建於1058年。有著2000多年裡歷史的沃爾姆斯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umont 她說:"如果有足夠的土地,或許價格不會這麼高。現在人們都說死人在和活人爭土地。"
在中國火葬和海葬都屬於"生態殯葬"。這種節省土地的安葬方式受到政府的大力宣揚推廣。83歲的李媛認為,估計今後的趨勢是海葬。
李媛說:"很多老年人還接受不了海葬。但這是應該選擇的安葬方式。因為公墓已經沒有空餘的土地。"
國家創始人毛澤東50年代就試圖推廣火葬。但因傳統觀念的原因,至今仍有很多中國人對此難以接受。政府希望"近100%"實行火葬。自2015年以來,這一目標甚至被列入5年計劃。現在政府推出了一個新的法律草案:今後骨灰墓地只能佔地半平方米。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垂直安葬"或者將骨灰射向太空的方式,在中國也還屬於"異想天開"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