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大改新疆村名 人權團體批抹殺維吾爾文化

2024年6月19日

國際人權團體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年新疆地區涉及維吾爾文化和歷史的村莊名稱,許多都被改成符合中共意識形態的「團結」、「幸福」等村名。

國際人權團體指控中國在新疆設立「再教育營」,但中國否認,主張其設置的是「職業訓練所」。圖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處「職業訓練所」外的中國警察。(資料照)
國際人權團體指控中國在新疆設立「再教育營」,但中國否認,主張其設置的是「職業訓練所」。圖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處「職業訓練所」外的中國警察。(資料照)圖片來源: Thomas Peter/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與位於挪威的「維吾爾援助」(Uyghur Hjelp)週二(6月18日)共同發佈的調查報告,中國政府在新疆「系統性」地把具有文化意義的維吾爾村名,更改為符合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有利於政治宣傳的「正面」名稱。

報告指出,被改名的村莊大多位於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地;改名的措施一直在持續,但高峰期是2017年至2019年,當時中國政府也在加大力道打擊維吾爾人權

在2009年至2023年間,約有3千6百個維吾爾村鎮被改名,其中630個更名案例涉及宗教、歷史或文化習俗,例如「阿克美其特村」(意指白色清真寺)在2018年變成「團結村」;「都塔爾村」(維吾爾樂器名)於2022年變為「紅旗村」。有一些地名則被改成「幸福」、「和諧」等名稱。

報告還提及「更容易被改掉」的特定詞語,比如「麻扎」(伊斯蘭陵墓)、「霍加」(伊斯蘭蘇非派的教長),還有「哈尼喀」(蘇非派修士的活動中心)。此外,如今已經沒有村莊名字包含「海利派」(阿拉伯帝國統治者)。

中國在新疆打造另類現實

03:3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人權團體批評

調查團隊指出,村莊改名對當地維吾爾人帶來深刻的衝擊。在11名受訪的維吾爾人中,其中一人從「再教育營」獲釋後,訂回家的車票時卻遇到障礙,因為售票系統顯示的村名已經不是她原來熟知的名稱;另一個村民說,他寫了一首詩並且譜曲,紀念自己曾居住、如今「失落」的村莊。

人權觀察中國部代理主任王松蓮指出,這樣的改名顯示了中國政府致力於「抹殺維吾爾文化與宗教表現」。

《衛報》引述該組織的亞洲部主任皮爾森(Elaine Pearson)觀點,認為中國政府把伊斯蘭和阿拉伯發音的名稱視為「具有威脅性」,因此要改成具符合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名字。「從清真寺被拆除、改建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不同案例,顯示中國政府藉此侵犯了言論自由、文化認同和宗教自由。」

維吾爾人權律師、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阿薩特(Rayhan Asat)說,村莊改名是為了「根除維吾爾文化和維吾爾人」,並打造一個「種族隔離體系」。

阿薩特說:「村名不只代表了歷史紀錄,也體現出社群紐帶,區別出不同城鎮的文化和價值。國家強加這樣的抹除和改名政策,目的是把我們維吾爾人跟自身的歷史、文化與文明切斷。」

「維吾爾援助」創辦人(Abduweli Ayub)則在聲明中表示:「關心此事的各國和聯合國人權辦公室應該更積極,促使中國政府對維吾爾地區的侵害負起責任……施壓北京釋放成千上萬在『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專項行動』被錯誤拘押的維吾爾人。」

中國持續「嚴打」

自2014年以來,中國政府針對維吾爾及其他穆斯林少數群體發起「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專項行動」。國際媒體與人權組織指控,當局以「反恐」為名,實際上卻透過再教育營強迫勞動等做法,打壓維吾爾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蓄鬍、閱讀古蘭經等看似平常的行為,都是遭到拘禁的理由。

2022年,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辦公室發佈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在新疆對維吾爾人等少數群體實施酷刑的指控是「可信的」,且可能構成「反人類罪」。美國政府認定中國在新疆的作為是「種族滅絕」

中國官方一貫否認上述指控,主張沒有所謂「再教育營」,而是「職業訓練所」,目的是為了打擊恐怖主義、分離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