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媒體稱中國掌握了核燃料後處理技術

2011年1月4日

近日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家在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掌握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通過這種技術的使用,可以使核電站的核廢料中的鈾材料不斷回收,資源循環利用,只夠使幾十年的鈾資源現在足夠可以用上3000年。

燃料棒使用之後成為有高放射性的乏燃料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中國是全球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目前12個核電機組年發電量約10.15千兆瓦。雖然核能發電對資源的依賴性強,且其廢料具有放射性。可是仍然是中國政府重點發展的能源對象,北京計劃至2020年將核電產量增至40至80千兆瓦。留德核物理博士費良勇對此趨勢評價道:"中國,我認為目前必須要發展核電,因為中國國土非常大,(可是)能源分配極不均勻,中國當然有許多水電站,可是水力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不用核電,就只能使用煤或者是油電,油的價格非常昂貴,而且中國的石油儲量有限。如果只用煤發電的話,整個中國的污染乃至世界的污染以及溫室效應,其結果是非常糟糕的。如果使用核電,那會大大減輕中國乃至世界的污染。雖然大家對核電站廢料的儲放感到比較難辦,但是在核電站的運行當中它是非常安全的。而且(雖然)核電站的建造成本比較高,但一旦建成之後運行成本比較低,比如一個龐大的核電站,120千瓦的,那是很大了,就幾個人在運作就行了,平常去看就是一個大花園。"

但是核電這種理想的低碳新型能源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核廢料。原料鈾中的235同位素作為核燃料,需要到達臨界品質才可以完成核裂變任務,產生核電。可是它在燃燒了3%到4%左右的時候就維持不了額定的臨界品質,完不成裂變,只能被更換掉,這樣,90%以上的鈾能量就成為"乏燃料",也就是高放射性核廢料。費良勇介紹說:"就像電池一樣,電用完了,拿出來還是一個電池,核燃料一樣的,它原來是在反應堆的燃料棒,拿出來還是一個很漂亮的燃料棒,但是人不能接近了,裡面有非常強的放射性,只能用機械手來操作。"

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更好的處理回收高放射性的乏燃料,一直是中國,也是法國、英國與俄羅斯等國家關注的棘手課題之一。

現今中國科學家們宣佈的這項"乏燃料後處理技術",可以把沒有燃燒完的核燃料和在鈾核裂變的過程中新產生的核燃料提取出來,製成核電站發點所需要的燃料元件,做到資源循環利用。此技術可以使鈾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至60%以上,增加了鈾資源的使用壽命。並且減少乏燃料體積,減少了核廢物。 此前,只有法國、英國、俄羅斯等極少數國家掌握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而在核電量在2009年就佔全國發電總量的22.6%的德國卻沒有在"乏燃料後處理技術"方面作出深入研究,德國原子反應堆安全協會的卡瓦特教授說:"這個技術的理論其實早就有,德國也曾研究其可行性,可是在研究的時候發現,如果在操作"乏燃料後處理技術"的時候出現事故,其規模究竟多大,放射面有多廣,我們沒有辦法駕馭。停止研究"乏燃料後處理技術"也是德國政府的決定,因為在使用"乏燃料後處理技術"之後不僅僅能提煉出再使用的鈾資源,還會提取出可以製造原子彈的鈈239, 據說(但這和科學沒有關係)德國不希望在原子彈上面做文章,所以停止了在這方面的研究。"

中國目前的核電站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乏燃料,在沒有掌握"乏燃料後處理技術"之前放射廢料只有一個處理辦法--存起來。而這項新的技術是否會快速投入使用,中國官方目前還沒有作出明確表示。

作者:文木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