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對德國「一見鐘情」?

2013年5月25日

德國媒體在李克強上任後首次訪問德國前夕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在貿易糾紛的問題上,德國和中國已經走的太近。在促進經濟的同時對人權問題閉口不提的做法已經不再是一種「時尚」。

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網路版本周五(5月24日)發表了名為"梅克爾要給中國指路"(Merkel muss China den Weg zeigen )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相信,歐洲大陸的"中央帝國"(Reich der Mitte)是德國。

文章在開頭寫道:"沒人能說李克強沒有好好下一番功夫。這位新上任的中國總理在本周末抵達柏林之前,就已經發出了一系列表示友好的訊號。包括釋放在中國無故被扣押14個月的德國藝術品物流商延裡希(Nils Jennrich)。而且據說剛剛結束的中德人權對話上的氣氛也有所好轉。最後李克強在《時代周報》上發表的一片文章中表示:'會竭盡全力讓中德攜手共同大步前進。'"

文章隨後寫道:"中國上一屆總理溫家寶去年8月拜訪德國時就向梅克爾描繪了中德關係'光明的未來'。李克強現在證明了,新政府也願意和德國保持特殊的關係。用通俗點的話說,在經濟以及地緣政治意義上愈發強大的中國對德國'一見鐘情'。但著並不意味著中國這樣做沒有自己的目的。"

梅克爾和溫家寶據說關係相當不錯圖片來源: dapd

"歐洲的使用說明書"

作者評論稱:"對於中國來說,德國有點像是歐洲的'中'國(中央帝國)。中國政府相信,柏林能夠決定歐元以及大量中國對歐投資的命運。看上去,中國也對梅克爾的權力及領導能力充滿信心。中國人甚至覺得,他們終於找到了一本歐洲的使用說明書。"

評論文章隨後提及了歐中在太陽能產品出口方面的貿易糾紛。指出:"梅克爾早在去年夏天拜訪中國的時候,就表達了能夠妥善處理此事的信心。而這位歐洲權勢最高的女性嘴裡的話對於東道國中國來說聽上去就像已經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案。但後來,整個反傾銷調查過程繼續推進,梅克爾對此毫無辦法。現在,她必須向從中國遠道而來的客人們解釋,不是所有通往歐洲的道路都是要經過柏林的。"

文章作者還注意到:"目前,德國外交層面上的一派警告稱,不應該老用人權問題上的忠告來惹惱中國,因為這在中國不斷強大的背景下,會損害德國的利益。"對此,作者在文章的最後寫道:"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正因為如此,才不能和北京維持這種毫無批判性的夥伴關係。李克強本周日拜訪的不僅僅是德國,也是一個歐洲的民主政權。"

中歐因太陽能產品的貿易糾紛能否在最後一刻收場?圖片來源: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梅克爾越來越"中國"?

同時,《商報》也於周五就李克強即將訪問德國發表了名為《貿易多、改變少》(Viel Handel, wenig Wandel)的評論文章。指出,梅克爾的政策越來越"中國"。

文章指出:按照德國經濟界的說法,"用貿易促改變"是社民黨和自民黨聯合執政期間奉行的德國外交信條。實用主義而非對抗是當時對東歐各國的政策方針,雖然這一政策耗時多年,但最後還是獲得了一定的成功。

"而今天,不僅僅是東歐國家已經擺脫了史達林式的恐怖統治。中國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東方"。其中掌權的雖然還是共產主義者,但比史達林那一代在所有制方面更務實,然而在對待反政府人士上也幾乎同樣無情。同時,柏林的外交圈中也經常展開艱苦卓絕的討論,焦點是:利益和價值觀,哪一個更重要?促進經濟的同時對人權問題閉口不提的做法不再是一種時尚。"

梅克爾越來越"中國"?圖片來源: reuters

文章作者在結尾寫道:"基民盟的這位領導人(梅克爾)越來越"中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德中政府現在幾乎用同樣的聲調批評歐盟。他們齊聲聲討歐盟打算向中國太陽能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的做法,幾乎用同樣的措辭提倡要妥協不要對峙。對於曾經把反施羅德作為信條的梅克爾來說,和中國領導層走的太近並不符合她的這一立場。"

摘編:任琛

責編:石濤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