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發展模式走到盡頭

2013年8月19日

聯合國於今年8月初推出中國資源利用的調研報告,指出中國在高速實現工業化的同時受到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專家指出,人們看到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模式走到了盡頭。

©ChinaFotoPress/MAXPPP - WUHAN, CHINA - JULY 02: (CHINA OUT) Employees work on the assembly line of the Citroen C-Elysee at the third plant of Dongfeng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 Co., Ltd (DPCA) on July 2, 2013 in Wuhan, China. The third plant of DPCA, a joint venture between the French automaker PSA Peugeot Citroen and the Chinese automaker Dongfeng Motor Corp., was put into operation on Tuesday, with initial capacity of 150,000 cars a year. (Photo by Shepherd C.Zhou/ChinaFotoPress) ***_***441532228 pixel
武漢一家汽車裝配廠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聯合國同中國科學院近日聯合發布的《中國資源效率:經濟學與展望》調研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使得數以百萬計的人口擺脫貧困,但它同時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加工和利用不論在建築領域還是電力生產,都加大了對環境的挑戰。"該報告由聯合國環境署資助,澳洲联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聯合完成。

中國物質消費是美國的4倍

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間對能源和其他資源的需求急劇增長,2008年時物質消費已達226億噸,全球第一,並佔全球原材料消耗總量的近三分之一。這個數字也是美國 - 全球資源消費第二大國 - 的4倍。如果進行縱向比較可以看出,1970年時中國的物質消費量約為17億噸。個人消費資源的增長也同生活水準的提高基本保持同步:1970年時只佔全球平均值的31%,2008年則超過世界平均值的1.62倍。

中國主要能源之一煤炭圖片來源: Reuters

該報告沒有列舉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例子以作為比較,但大多數歐美發達國家將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參與這份報告的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邵鋒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也提到,"在中國國內的物質消費中,有大約20%用於生產最終供境外消費的商品。"

德國符茲堡大學中国经濟與發展問題專家菲舍爾(Doris Fischer)教授認為,資源消費升高同工業生產基地轉移之間當然有牽連。她說:

"但這也受到中國國家政策的鼓勵,也許並非是他們的初衷,但中國願意成為工業生產的所在地,並使其部分地通過提供廉價的能源與原材料價格來實現,於是國際跨國企業獲得了在中國比在其他國家更能廉價生產的條件。此外,過去數十年來,中國國內尤其是大城市的資源消費水準在急劇提高,有些地方人均資源消費跟一些工業國家已沒有什麼區別。"

能源效率增速快

報告肯定了中國在改善資源效率方面做出的傑出努力,自1970年到2009年,中國資源效率增長率為3.91%,這一提升速度超過世界平均水準(0.68%)以及經濟最活躍的亞太地區(0.13%),但中國的絕對能源效率卻低於世界平均水準。2009年,為每個經濟增長百分點,中國能源使用是世界平均水準的2.5倍,亞太國家的兩倍。

環境代價是城市化的挑戰

《中國資源效率:經濟學與展望》還提到中國在為保障快速經濟發展的框架下加速對原材料的開采,從而造成對環境嚴重破壞。截止到2012年底,中國每4個主要城市中至少有1個空氣品質惡劣已影響到民眾健康。30%的河流以及60%的地下水嚴重污染,近40%的人口生活在水資源短缺地區。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已引發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和生態系統惡化。

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北京新政府新近提出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在2030年前,讓大約3.9億農村戶口的居民進入城鎮。而這一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無疑繼續加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怎樣應付這一問題,真正實現經濟模式轉型,是中國目前面臨的艱巨挑戰。

黃浦江的水圖片來源: Fotolia

中國的發展路徑對世界的影響

本次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庫布其舉行的第四屆國際沙漠論壇期間,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Achim Steiner)介紹了這份長達48頁的報告。他在報告的前言裡寫道,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飛速經濟發展中,對物質資源的消費不論在速度增長方面,還是在整體規模上,都是史無前例的。考慮到中國對全球市場及可持續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的發展路徑也是世界的發展路徑。

農民工在春運時節圖片來源: AP

迄今,這條途徑簡單地概括起來便是,先將工業生產過程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引起後者對生產資源和能源需求的提升,從而帶動國內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和消費水準的提高。為戰勝經濟危機,這種模式的發展又受到國家的支持。菲舍爾教授進一步闡述道,能源價格提高、原材料緊缺以及碳排放等問題都會同中國聯繫在一起,中國在這裡的成績總是負面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該調研的結果並不新。她說,這一發展模式並不侷限於中國。而這個調研的新意卻在於:

"它讓我們看到,過去年間在許多國家進行的工業化過程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極小部分。中國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模式的侷限。"

她說,並非不讓發展中國家發展,而是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思維,思考"什麼才是富裕",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傳統的"消費社會"基礎上。必須考慮,怎樣繼續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讓全世界大部分人都能有一個較高的生活水準。

綜合報導:李魚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