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成功發射了其空間站的第一個核心艙。一枚載有取名 "天河"的核心艙的 "長征 "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建造自己的空間站是該國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的核心組成部分。
發射10分鐘後,核心艙與火箭成功分離,控制中心響起一片掌聲。不久,"天河"進入預定軌道。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北京航天中心觀看了這次發射。
空間站冠名 "天宮"
「天和 "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中國空間站 "天宮"的一部分,將為太空人提供住宿條件。」天宮「計劃於明年投入營運。在此之前,還將執行大約11次飛行使命,將更多模塊送入太空並組裝。目前,至少有12名太空人正接受訓練,準備飛往空間站以及在空間站生活。
根據專家提供的數據,"天宮"的規模不到國際空間站(ISS)的一半,與前俄羅斯空間站 "和平號 "相當。
中國計劃明年發射兩個實驗艙。屆時,天和核心艙+兩個實驗艙將組成T型的中國空間站。
1992年即已啟動前期工作
根據計劃,試運行後, "天宮"將保持在約400至450公里高度的近地球軌道上。除了在失重、真空和輻射條件下進行科學實驗外,該空間站還將為中國太空計劃的進一步任務提供新的可能性。
如果老化的國際空間站在數年後按計劃終止服務,中國就將是在若干年裡唯一在太空營運永久前哨的國家。俄羅斯最早將於2025年建立自己的空間站。
中方未計劃像國際空間站那樣,讓"天宮"提供國際服務。不過,北京已表示,對在空間研究領域與外國合作持開放態度。中國早在1992年就開始了建造自己的空間站的前期工作。
對於宇航界而言,11月2日是一個很值得紀念的日子:人類登上國際空間站(ISS)整整15年。
圖片來源: Reuters/NASA美國太空人William Shepherd(中)與俄羅斯太空人Yuri Gidzenko(左)、Sergei Krikalev(右)成為了國際空間站的首批駐員,他們3人組成的「遠征1小組」(Expedition 1)於2000年11月2日進入國際空間站。
圖片來源: NASA截至目前,總共15個國家的超過200人曾入駐國際空間站,這裡比一套六室住宅要大,通過太陽能電池板進行能源供給。
圖片來源: Reuters/NASA圖上站在國際空間站「「加拿大臂2號」上的是太空人Stephen K. Robinson,這張照片攝於2005年8月3日,這位STS-114 任務專家正在進行第三期出艙活動。
圖片來源: Reuters/NASA圖上是德國太空人Alexander Gerst,他正在試穿太空服,為7小時太空行走做準備。這張照片攝於2014年10月7日,而這位太空人總共在空間站生活了6個月,完成了「藍點」(Blue Dot)任務。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ESA/A. Gerst這張照片攝於2012年聖誕節。加拿大太空人Chris Hadfield在空間站裡彈起了吉它。
圖片來源: Reuters/NASA這張圖片攝於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當天。「遠征38小組」的工程師、太空人Mike Hopkins正在進行太空行走。
圖片來源: Reuters/NASA這是「遠征45小組」的隊長Scott Kelly,他正在試穿太空服,他將和飛行工程師Kjell Lindgren開啟探險之旅,在10月28日和11月6日進行兩次太空行走,10月28日的任務時長6個半小時,主要是針對太空站的更新與維護。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Photoshot這是Kelly和Lindgren10月28日太空行走的3D模擬,美國宇航局(NASA)電視台對這場太空行走進行了直播。
圖片來源: NASA這是太空人從國際空間站今年10月2日拍攝的颶風「華金」(Joaquin)的照片。據媒體報導,太空人Kelly將這張照片上傳至社群網站,並寫道「希望你們都平安」。
圖片來源: NASA (德新社、美聯社)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