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接待巴希爾是好事不是壞事?
2011年6月30日6月29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與蘇丹總統巴希爾共敘中蘇兩國的傳統友誼。較早前,歐洲的外交官們已經嘗試在巴希爾訪華之前告訴他們的中國同事,以國賓規格接待這位受通緝的總統會損害北京的國際聲譽。但中國與美國、俄羅斯和以色列一樣,並不承認海牙國際刑事法庭的合法性。關於中國與蘇丹的關係以及中國和歐盟的對非洲的政策,德國之聲記者對有關專家進行了採訪。
"中國接待巴希爾是好事不是壞事"?
來自英國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的研究員谷靜告訴記者,中國為蘇丹提供了與國際社會溝通的渠道。"我覺得不論是對中國而言,還是對西方國家而言,一種遏制的辦法,一種完全不接觸的辦法是不可行的。因為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如果中國能在蘇丹問題上有一定的影響力,能起一些積極的作用,無論是對西方國家來說,還是對中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件壞事。"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展援助委員會(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成員梅-布裡特‧施圖鮑姆(May-Britt U. Stumbaum)則表示:"在歐洲,普世人權是最高準則。因此我們在進行發展援助時會附加干涉性條件。但中國奉行主權至上,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我認為這是歐洲與中國爭論的焦點。"
中國在非洲的需求不僅是能源
谷靜向記者介紹,中國對非洲的需求不僅僅是能源,而是全方位的。她說:"截止到2008年,中國的足跡遍佈整個非洲。中國的投資涵蓋了非洲50多個國家,不光是國有企業,也有大量的民營企業和零售商人。中國在非洲是一個多方面的利益組合,能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據聯合國的一項研究,在中國對非洲的基建投資和製造業投資佔很大比例。"但同時她也承認,因為監管不利,中國投資也給當地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最近,有一些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問題引起當地人反感,比如在贊比亞。所以在將來,中國在非洲不僅僅要注意和政府的關係,更要注意和當地民眾的關係。"
中國和歐洲的非洲政策重點不一
來自德國《當代中國事務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Current Affairs)的卡爾斯滕‧吉澤(Carsten Giese)認為,中國的非洲戰略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其與日俱增的能源需求,而更是出於政治考量。"我們如果把眼光放寬一些,我們會發現中國在非洲的援助主要對象不僅僅包括能源儲備豐富的國家,也包括能源儲備匱乏的國家。中國的非洲政策主要還是受到政治利益的驅動。"相比之下,冷戰後歐洲對非洲的援助政策則更多地與經濟利益聯繫在一起。德國發展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的研究員克里斯蒂娜‧哈肯納什(Chrisitine Hackenasch)告訴記者:"冷戰中,我們主要援助屬於西方陣營中的非洲國家。但冷戰後,對非洲的援助政策則更傾向於與經濟利益捆綁在一起。"
作者:李立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