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2011 China Medienkontrolle

雨涵2008年11月20日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社會的一些不穩定因素不斷暴露,重慶計程車司機罷工,還有甘肅隴南拆遷問題引發的群眾衝擊市委市政府大樓事件。但是,對於這類事件,中國的媒體卻一反往常三緘其口的做法,做出了較為及時的報導。這是不是表示,政府對於負面消息報導的控制有所放鬆,中國的新聞媒體自由狀況有所改善呢?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今年9月,美聯社記者現場拍攝的山西塌陷事故圖片來源: AP

據路透社周四發布的一則報導,中國政府改變了處理負面新聞的策略,從過去的一味隱瞞漸漸過渡到了及時報導。據該報導援引匿名來源稱,中國政府試圖採取搶先報導負面消息的做法,來贏得在訊息上的主動權。在當今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即使政府不公佈消息,群眾也會通過各種渠道,比如個人部落格、網上論壇、目擊者獨立報導等等,最終獲得這些訊息,而負面事件如果這樣散佈開來,反而會對政府的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北京自由學者,資深媒體人凌滄洲也留意到了中國媒體報導的這種變化。在去年的紙包子事件之後,新聞界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北京媒體的負面新聞幾乎是一條都不能上重要位置,總編輯要親自負責負面新聞的簽發。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媒體對於負面新聞的報導,的確發生了值得關注的轉變。比如重慶罷工事件,不僅新聞社發稿了,而且還上了《北京都市報》的頭版;包括這兩天的隴南事件,也出現了大篇幅的報導。

但是,凌滄洲認為,這種轉變究竟能多大程度上代表新聞自由的放開,還需要進一步關注。他說:"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放開了。比如說,外面的媒體在報導,北京昨天有一些'萬里大造林'詐騙事件的受害者,到北京市政府前面去遊行示威,影片都出來了。但是今天北京的各家報紙對此沒有做任何的報導,新華社當然也沒有發稿。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城市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所以不能說媒體就開放了,新聞就自由了。"

另一方面,這些關於負面新聞的報導究竟能否滿足公民的知情權,還值得進一步考量。凌滄州以甘肅隴南事件為例說明,有些新聞作品從職業角度來看是不合格的,"比如我手上拿的《北京青年報》關於隴南事件的報導,來源是新華社和甘肅省隴南市人民政府新聞辦。這篇新聞就完全是單向的一種輸出,你說它是宣傳也好,它確實透露了一些訊息。但至於民眾關心的一些咨詢,這篇新聞並沒有予以解答,也聽不到那三十個拆遷戶的聲音,事情的來龍去脈並沒有說清楚。可以說公民的訊息知情權並沒有得到滿足。"

另據路透社援引匿名來源報導,中央政府已經允許地方政府自行發布負面新聞,無需報上一級政府批准,這樣就可以贏得主動,以防止消息報導滯後帶來的不良影響。對於這種放寬政策,媒體人凌滄州表示懷疑,"因為如果真的放寬,必定會通過中宣部系統下達到各級地方宣傳部,但是我從我的朋友圈裡沒有聽過這種說法。從來大陸的新聞界只有不允許報導的命令,解禁的命令是少見的。所以我認為路透社的這個訊息源是令人懷疑的。"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