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斥巨資打造國際輿論形象

馮海音2009年2月16日

中國去年主辦奧運的花費約為3000億元人民幣,斥諸巨資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然而這個計劃沒有兌現。西藏抗議事件、火炬傳遞受阻、異議人士被捕、遊行自由的承諾未能得到履行--所有的這一切都比奧運場館、近乎完美的賽事組織給公眾留下了更深的印象。現在,中國又計劃使出大手筆,打造在國際上的輿論形象。

資料圖片:2008年8月,天安門廣場上的抗議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在這樣熟悉的樂曲聲中,中國中央電視台每晚7點開始播放新聞聯播。按照中國領導人的願望,未來中央電視台還應將影響力拓展到海外。據香港媒體1月中旬報導,中國高層將為此投資450億元人民幣(約合45億歐元),擴大電視和報業在國際上的新聞宣傳。根據這項計劃,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以及《人民日報》等新聞機構,每家可獲得150億元的資金。

面向亞洲及西方媒體市場的項目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強。新華社準備倣傚半島電視台,成立一個全天候新聞台,以北京意志影響世界輿論。英國廣播公司BBC二月初公佈的一項調研結果可能堅定了中國的這一決心。根據這一調查,全球公眾對中國影響力的負面看法有上升趨勢。

今年1月,中宣部部長劉雲山撰文指出:"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現代傳播體系,形成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一項首要的戰略任務。"

中國要在關鍵時刻提升"軟實力":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式的自由資本主義前景黯淡,中國預感到了機會的到來,可以將本國的經濟、政治模式作為另一條道路展現在全世界面前。1月初,新華社援引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王晨的講話指出,要"著力建設語種多、受眾廣、訊息量大、影響力強、覆蓋全球的國際一流媒體"。

對於中國加強媒體建設的背景原因,流亡德國的中國民運人士彭小明解釋說,"特別是從奧運或者西藏事件以來,在聖火傳遞的時候,中國的宣傳部門、領導部門都發現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並不如宣傳得那麼高。他們感覺到,在西方、在很多的外國的人民當中,對於中國的政府形象並不是看得那麼好。於是,這一次中宣部的一個工作重點就是對外加強宣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所謂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讓外國的人民更多瞭解中國政府的意圖。這是中宣部這次的主要目的。 "

由美國華人主辦的博訊中文網站1月底刊登了一篇題為《北京擬定計劃滲透西方主流媒體》的文章,報導說,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舉行會議,會議主題是有關春節的宣傳和2009年的外宣工作。據博訊報導,中央政治局關於外宣工作的會議達成共識,"將從2009年開始,集合財力和物力、人力,把目標瞄準西方主流媒體,隨時以注入資金、收購的方式滲透西方主流媒體,提升中共政權在國際上的地位。"

德國《歐華導報》主編錢躍君表示,已經感到中方有所動作: 「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從經濟角度,理論上說也是市場經濟,他們能卡的就是通過給那些廣告商直接或者間接地施加壓力,希望他們不要在我們上面做廣告。"

根據博訊的報導,財大氣粗的北京不僅把目光投向海外中文媒體,更將西方主流媒體納入目標範圍之內。受金融及經濟危機的影響,這些媒體急需注入新的資本,中國可以藉機施加影響力。

這種方式恐怕會比全球拓展中央電視台的覆蓋面見效更快。儘管獨霸媒體市場,央視在本國的信譽度極低,不久前更是雪上加霜。2月9日,央視新址北配大樓發生火災,整個北京城都看到了沖天的火光,唯獨不見央視的報導。火災是由電視台非法燃放禮花引起的,遭到眾多網民的嘲諷。大量的圖片、錄像突破新聞封鎖,一時間傳遍了整個網路。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