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春節將至,返鄉春運將從1月7日開始,到2月15日結束。中國春運工作專班副組長、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周五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發布會中表示:「今年春運客流總量將高達20.95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99.5%。與往年相比,今年春運人流高峰與疫情高峰疊加,是近年來不確定性最多、情況最為複雜、困難挑戰最大的一次春運。 」
中國政府今年不再如往年一般大力倡導「就地過年」,先前也已經宣佈返鄉不再查核酸、測溫、掃碼。外界普遍擔心春運期間的大量人口流動可能會助長新冠病毒傳播,特別是醫療衞生較不發達的農村地區更容易受到新冠病毒衝擊。中國官方在《春運工作方案》中呼籲,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及孕婦、兒童等族群,應「健康理性出行」,降低自身及家人感染風險。
2019年春運期間上海火車站的人潮圖片來源: Ji Haixin/HPIC/dpa/picture alliance 台灣稱願互助合作
對於中國疫情升溫,台灣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周四(1月5日)表示,已再度向中國表達願互助合作意願。此前,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新年講話中已經表達過:「只要有需要,基於人道關懷的立場,我們願意提供必要的協助,幫助更多人走出疫情,有個健康而平安的新年。」
王必勝表示,曾在去年12月初以郵件向中國防疫相關單位分享台灣防疫經驗,這兩天再度發郵件詢問是否需要協助,但尚未收到回覆。台灣衛福部長薛瑞元周四回答媒體提問時指出,所謂的「協助」指的是提供疫苗或藥物,必須看中方的意願。王必勝也稱,人道協助防疫的程度取決於台灣藥物和疫苗數量。
2022年12月初,中國防疫政策突然180度大轉彎,放棄了嚴苛的「清零政策」,選擇迅速、全方位放開。此後,中國上下開始疫情海嘯。感染潮伴隨著搶藥潮,同時醫院和殯儀館人滿為患、不堪重負,情景可謂慘烈。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在中國12月初放寬防疫政策後,感染人數呈現爆炸式增長。據網傳的一份「12月21日國家衛健委會議紀要」,僅僅20天內,中國累計感染2.48億人,僅12月20日一天,全國就新增了約3700萬感染病例。彭博社以及《金融時報》從與會人士處確認了這份會議紀要的真實性。很多中國人的直觀感受是:身邊的人都陽了。黃桃罐頭也突然緊俏。
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伴隨著這波感染潮的是中國各地民眾瘋狂尋找藥物、搶購藥物和血氧儀的現象。中國很多地方出現感冒退燒藥斷貨、短缺的情況,一些城市實施了藥物限購。這也引發一些質疑:政府為什麼沒有提前做好相應準備?與此同時,美國輝瑞公司研發的新冠口服特效藥Paxlovid更是一藥難求,印度版的仿製藥同樣被熱炒,中國媒體《第一財經》都在報導中表示,「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熟悉的橋段再次上演」。
圖片來源: Ng Han Guan/AP/picture alliance感染海嘯也給中國衞生醫療系統帶來巨大壓力,人滿為患的醫院、生命垂危的患者、精疲力盡的醫護人員、殯儀館和火葬場排起長隊——這樣的畫面隨處可見。而中國官方公佈的新冠感染和死亡數據,與真實情況已完全脫節。根據官方數字,自12月初中國死於新冠的只有十幾人,這與民眾的認知、一些媒體發自醫院和殯葬機構的報導結論相差甚遠。
圖片來源: Dake Kang/AP/picture alliance很多媒體和公共號文章指出,中國的醫院和診所裡近日滿是老年人(圖為1月3日的上海同仁醫院)。早在12月中旬,外媒就陸續報導指出,北京等城市的殯儀館和火葬場異常擁擠。從12月中下旬開始,不少人在社媒貼出家裡有長輩去世的消息,甚至中國媒體也報了「6天,共和國痛失16位院士」這樣的消息。不過,中方的報導沒有點明這些高齡院士的死因。有網易公共號文章在12月24日說:「3天9位院士逝世,不缺醫療的他們都撐不住,更不用說普通老人了。」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前中疾控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12月底的鳳凰財經會上表示,他估計北京的感染率可能已超80%,甚至更高。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也於12月底稱,中國這一波疫情的感染率已經非常高,許多大城市已超過50%,農歷春節將達80%。上海交大和上海市公共衞生臨床中心團隊近日聯合發表的研究初步判斷,這波新冠感染潮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大城市已於2023年元旦前後越過高峰。而農村地區將在一月迎來高峰。相比較城市地區,中國農村地區的醫療資源更匱乏(圖為四川資陽農村的一位患病老人)。
圖片來源: Tingshu Wang/REUTERS據英國健康資訊分析公司Airfinity12月下旬估計,中國目前每天數千人死亡,最終可能有上百萬人死於新冠(圖為12月18日北京的一家火葬場)。該公司還預測,中國染疫死亡將在2023年1月23日達到峰值,到時單日死亡病例將上升至2.5萬例左右。而1月23日正是中國農歷新年的大年初二。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中國官方在12月26日宣佈,從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對入境人員的核酸檢測及集中隔離,對國內的新冠感染者也不再進行隔離。同時在入境限制放寬後,將進一步改善外籍人士來華安排,在未來「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這讓一些國家開始擔憂來自中國的病毒輸入以及可能的病毒變異問題。日本、美國、法國(圖)等一些國家率先宣佈,對來自中國的入境者實施隔離或者核酸檢測等入境限制。
圖片來源: Aurelien Morissard/AP/dpa/picture alliance 美國多次表達可提供mRNA疫苗遭回絕
據彭博社報導,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稱,由於擔心新變種的出現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美國已多次通過私人渠道表達向中國政府提供mRNA疫苗和其他援助的意願。這些官員說,美方還提出了供應疫苗的間接方法,以降低中國在接受外國援助方面的政治敏感性。不過,據他們指出,中國官員每一次都向美方表示,中國政府已經控制住了局勢,不需要援助。
報導稱,除了助理國務卿克裡騰布林克(Daniel Kritenbrink)和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主任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曾在去年12月的中國行表達協助意願之外,也曾通過公共衞生官員和中間人向中國提出相關建議。
中外交官員稱疫苗「可以滿足需求」
美國國務院曾在上個月表示,美國的新冠疫苗安全有效,也有提供給世界各國的先例,願與中國分享新冠疫苗。不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被媒體問及此事時則回應道,中國境內疫苗加強針的接種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藥品和檢測試劑總體可以滿足需求,形同給了美國軟釘子。除了美國之外,德國也曾遭到中國婉拒疫苗。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接受外國疫苗可能是一個政治上的失敗,因為這將使人們注意到中國未能開發出本土的mRNA疫苗。
在周四的一次簡報中,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引用了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反駁了關於中國疫苗無效的說法。他補充道:「中國不僅可以滿足國內需求,還可以向其他有需要的國家供貨。我們還在努力升級疫苗,使其更加有效,並加強疫苗接種,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新變種,這樣我們將繼續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學者:北京仍強調疫苗民族主義
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堅持使用國產的新冠疫苗,目前有9種國內開發的新冠疫苗獲准使用,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但是沒有一種被更新為針對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此外,中國的滅活疫苗也普遍被醫學界認為保護力不如使用mNRA技術製作的疫苗。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弗裡曼(中國)研究主席布蘭切特(Jude Blanchette)向彭博社表示:「習近平政府關於新冠的宣傳敘事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其『成功』是中國獨特政治體制的結果,這人為地限制了外部疫苗的獲取。即使在新冠病例爆增的情況下,北京仍然強調疫苗民族主義,這一決定無疑將導致不必要的死亡。」
(路透社、中央社、彭博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