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經濟的巨大威脅嗎?
2006年2月1日中國成了時髦,這裡說的是作為設廠生產地點的中國。自2000年新經濟泡沫破裂以後,所有的人和一切生產都盯著中國。最近五年來,中國的經濟每年平均增長10%,而歐洲僅2%。但是,光線多的地方,陰影也多。這裡讀者可以瞭解一些中國經濟繁榮的陰暗面、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負面影響以及應該採用的對策。
胃口龐大的中國龍
如果問一下漢諾威的企業家菲茨對中國的看法,我們不能期待聽到好話。以他的姓氏菲茨命名的中等企業在世界四大洲的許多國家都有分公司,但他從未經歷過在中國發生的事情。他設在中國的分公司只經營了兩年就不得不關門大吉。原來中國的法律規定,在中國設廠的外國投資者必須有一個中國的合資夥伴,而且這個中國夥伴必須至少佔有50%的股份。但菲茨的中國夥伴不按規矩出牌,在離合資企業只有幾公里的地方,中國合資夥伴又建了一個新廠,生產油氣管道銲接機,用的是菲茨的技術和圖紙,但卻沒有菲茨的參與。
中國的一家客戶甚至仿造菲茨的產品,直到零件,仿造的產品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在這裡,國際專利法早已無影無蹤,所有在中國立足的企業都有這樣的遭遇:它們為了進入中國市場,先被迫與中國的一家企業成立合資企業,然後又被迫把科研開發遷往中國。西門子公司也是這樣,不得不接受一家中國的競爭對手為自己的合資夥伴並交出西門子的專門技術。
西方的企業極其看重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國際專利法專家皮爾尼說,在中國投入有很大的風險,實際上等於給自己的企業挖掘墳墓。「如果關鍵技術傳到中國競爭對手手中,那就沒有補救的希望了,中國的競爭對手將永遠擁有價格上的優勢。」中國早已不僅僅仿造名牌產品,中國要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由於它無視國際游戲規則、無所顧忌地追求利潤,所以它很可能達到這個目標。但這一切也是西方企業家的愚笨所造成。
愚笨的西方企業家
中國是一列裝有巨大贏利的火車,每個人都不想錯過這趟車,所以企業家們以盲目的熱情投入了中國市場。最流行的話是:「不參與中國的游戲,就不是全球博弈者;不是全球博弈者,就什麼都不是!」但五年下來,事實使人變得清醒多了。中國企業的銷售額每增長一歐元,就需要投資四十歐分,這是多麼荒誕的比例!中國的經營不善每年吞食的經費有數十數百億歐元。只是因為西方每年不斷向中國輸入六百億,中國才能周轉開來。但西方受到什麼呢?什麼都沒有!
人們也許要問:難道數以百萬計的大企業家都失去理智、喪失對現實的評估能力了嗎?中國人的年平均收入-這裡指的是收入,而且是一年、並不是一個月的收入-為一千美元,這樣收入的人民大眾怎麼能買得起西方價格的產品呢?一千美元的年收入如何買得起基本價為七千至九千美元的汽車呢?更不用說汽油、維修和保養等養車費用了。
儘管中國有13億人口,但汽車市場在2004年已經飽和。2004年中國的汽車生產能力為750萬輛,但只賣出210萬輛。這裡還應該指出,2001年中國政府曾命令銀行向私人發放購買汽車貸款,到2004年,政府又關閉了貸款龍頭。其間貸出的購車貸款竟然達到180億美元,要命的是,其中的一百億美元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死賬。
據說,2007年中國的汽車生產能力將達到1500萬輛。這麼多的汽車,市場在哪裡?中國容納不下,出口國外如何?這將威脅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就業市場。最近一些年,因就業崗位外遷到中國,僅歐洲就喪失了二十萬個就業崗位。如果歐洲沒有就業的機會,誰還有錢購買汽車和消費品呢?中國人的薪水收入是德國人的五十分之一,那麼在中國生產的企業也應該使其產品的價格除以五十,也就是說,一輛嶄新的大眾高爾夫應該只賣四百歐元。把生產點外遷到中國的企業家們是否考慮到這一點呢?
這些企業家們自己在中國製造了廉價生產的競爭對手,他們先把西方的尖端技術轉移到中國,現在那裡生產出無法競爭的廉價產品,他們感到驚詫了。這些難道是享受高薪的西方企業家作出的業績嗎?他們的健康思維到哪裡去了?他們有沒有想到,他們這樣做,等於一腳踏空引發了大雪崩?由於生產點轉移到擁有廉價勞動力的中國,西方世界的失業人數越來越多,職工薪水越來越低,甚至企業家自己都可能被中國企業家所取代,購買力下降,也造成了房地產貶值。對這一切,只能採取對應措施。
對應措施
採取那些對應措施呢?壓低西方世界的薪水?不行,因為這樣就不存在中產階層的消費者,將造成西方世界的市場崩潰。來自中國的產品價格真的能除以五十嗎?不行,因為產品價格不僅由勞動力、也由原料組成,此外還需要工具、機器和生產中消耗的材料。那麼西方企業全部撤出中國就可以阻止這一發展過程嗎?也不行,因為這樣中國可以作為合資企業獨自生產,而西方企業則損失了數十數百億的投資。
西方世界封閉自己的市場能帶來好處嗎?不行,因為西方的產品價格高得多,難以打進世界其它地區的市場,中國人將利用這樣的機會在經濟上佔領剩下的全部世界。這將進一步破壞西方工業國的就業形勢。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對應中國經濟入侵的唯一措施不在西方工業國,而在中國,乍看起來,有些奇怪,但這是唯一的有效辦法:西方企業應該促使中國提升薪水水準,中國人的薪水至少應該乘以十,普通中國人不應該每年、而應該每月至少掙一千美元。這樣,中國就不再具有出口商品生產點的優越性,世界其它地區的薪水水準保持不變。中國的薪水水準提升後,中國人的整體購買力也隨之提高,也就可以購買消費品,這樣才能真正開發中國的市場,否則中國市場對西方企業沒有多少價值。
如果一個企業在一個市場上無法賣出自己的產品,那麼它進入這個市場又有什麼意義呢?面對那些因生產地點遷往中國、職工失業,沒有人能夠購買商品的市場,在薪水低下的國家生產又有什麼用呢?當然,西方企業根本不應該在現有條件下在中國設廠生產,但是潑出的水無法收回,現在只能考慮最好的結局。最好的結局是,中國不僅應該是一個廉價的生產點、而且也應作為一個巨大的市場來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