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在暗中實施單邊制裁?
2023年3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格外反對單邊制裁,即使這些制裁涉及到的是其他國家。最近中國就俄烏戰爭發表了12點聲明,其中就有一段專門批評單邊制裁。
中國堅定地認為這種措施是非法的,因為它們只應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授權才算數。
但北京在過去五年中,一直在加強使用經濟制裁。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亞洲項目的資深研究員黃育川向DW說:「10或20年前,中國和其他國家並沒有深厚的經濟聯繫,因此通過切斷貿易和外國投資制裁是不可能的。」
然而,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貿易國,有人擔心中國將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傾向訴諸制裁以保護自身利益。
為求中國利益而實施的制裁
中國的單邊制裁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多數情況下,與歷史上有爭議的領土如台灣、香港、新疆、西藏和南海有關,它們構成了中國官員所說的中國核心利益。
對中國政府來說,所有和這些地方有關的問題都是內政。因此,任何威脅到中國利益或針對那些地區局勢的外國制裁,都會被中國解讀為干涉其內政,而激起反應。
黃育川表示:「假如中國因為美國墮胎權、不平等和警察暴力等問題制裁美國官員,美國會覺得非常奇怪,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是美國國內的問題。同理在中國看來,這些引發制裁中國的原因是中國的問題,為什麼外國政府要插手別國國內問題?」
中國非正式的制裁機制
收集中國制裁資訊是困難的,因為他們大多沒有公開宣佈相關舉措。澳洲國立大學亞洲及太平洋學院的高級講師Darren Lim對DW評論道:「如果你問中國外交官,他們通常不會承認使用制裁。」
中國在處於「守勢」的時候會實施正式的制裁,例如為了回應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貿易戰或美國高級官員訪問台灣。2022年,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時,中國海關總署暫停從台灣進口2000多種食品以及對台灣至關重要的天然砂。
在其他情況下,中國則採用非正式機制。Lim解釋道:「有許多其他採取行政決定形式的中國制裁,例如,不續簽出口許可證、因標籤或植物檢疫問題而拒絕出口貨物。」
因此,研究人員往往不得不依靠和中國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家提供的個人訊息,來確定哪些制裁已經解除,哪些仍然有效。
中國制裁的另外一個機制是公開抵制。2020年,時尚品牌H&M對新疆強迫勞動的報導表示擔憂,並停止購買新疆棉花,該區生產的棉花約佔世界的五分之一。
Lim告訴DW:「這些公司會就人權問題發言,然後這將導致中國公眾的抵制。中國政府也參與其中,助長煽動這種抵制。他們讓大眾能懲罰這些公司。」
H&M和其他西方的時尚品牌成為抵制目標後,遂從中國最受歡迎的電商平台天貓和京東上消失。
制裁的影響
然而,很少有制裁的例子以有意義的方式改變他國的政策。其中之一便是2016年至2017年,中國對韓國因其同意部署美國薩德導彈防禦系統(THAAD missile defense systems (MDS))的制裁。
儘管中方否認實施制裁,但是現代、三星和樂天集團等大型韓國企業成了中國監管機構的目標。相關原因據稱是質量差和不符合中國法規,也因此讓韓國201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掉了0.4%。
制裁迫使韓國政府向中國做出不部署新的美國MDS、不加入美國MDS全球網路等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承諾。
然而,制裁通常無法帶來預期的效果,因為各國會設法為自家商品找到替代買家。中國的制裁並沒有阻止佩洛西在2022年訪問台灣,也沒有迫使澳大利亞政府放棄批評中國在2020年時阻止新冠疫情起源的調查。而現有許多跡象表明,這些制裁正慢慢地被解除。
如果效果不彰,為何還要實施制裁?
Lim向DW解釋道:「這些制裁可能的一個目的——我認為這應該是個有效的目的,就是實際上的受眾是第三方,即其他看到了如果你不尊重中國利益將承擔後果的國家,而非為了改變目標政府的行為。其後,他們會不願意採取可能惹怒北京的行動,因此,它具有這種第三方的威懾作用。」
黃育川表示,儘管制裁沒有立即改變他國作法的效果,但它們已然獲得作為一種信號機制的新作用,「制裁很可能是中國表達不滿的主要方式,因為這是中國除了軍事力量外唯一的力量。」
有人可能憂心中國的經濟實力將使單邊制裁變成一種方便的脅迫機制,但黃育川澄清了這種憂慮:「中國永遠不會把這些制裁用到極致,原因很簡單:適得其反」。
黃育川說:「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制裁並不是毫無代價的。它們對中國企業和消費者有代價,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通常制裁會有時限。即使中國是個經濟強國,能使用制裁,但它意識到,實際上所有制裁都是零和遊戲,雙方都會有所損失」。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