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可能成為氣候保護的先鋒嗎?
2010年12月6日
坎昆世界氣候保護峰會召開前的最後一輪籌備會議在中國舉行是有理由的。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頭號大國。但是中國現在已開始改變觀念,更多地關注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並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這個問題。這同時反映在中國新制定的五年計劃當中。中國也許有望成為氣候保護的先鋒。
就在不到10年前,發展經濟還是中國政府的座右銘。不論是煤炭,石油,還是天然氣或者核能,只要能滿足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統統會投入使用。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現在也開始改變了觀念。就此,綠色和平組織氣候問題專家馬丁‧凱瑟(Martin Kaiser)指出:
"中國已經意識到,有必要在國內開展氣候保護工作。它發現,開展這項工作不僅僅有利於環境保護,而且也具有經濟上的意義。中國準備在今後5年內大力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這當然會間接地對氣候保護產生積極的作用。"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也確認了中國的這一變化。針對中國不僅在十一五計劃中,而且在新一輪五年計劃中都希望通過加強立法,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和開發可再生能源這一點,她說:
"不容置疑的是,中國不僅達到了十一五規劃中制定的目標,甚至還超過了這些目標。所有跡象表明,下一個五年規劃制定的目標也將被超過。"
但菲格雷斯指出,中國在國內推行的能源政策,未必會反映到坎昆氣候保護峰會的談判立場上來。因此她希望各國,不僅是中國,在氣候保護峰會的談判上能夠做出更多的讓步。
"出現這種矛盾的狀況也可以理解。但是各國不僅要在本國國內確定這些措施和承諾,也要在國際協議中確定,以此來推動國際協議的制定。"
中國擔心受減排義務束縛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風浪中,中國成功地通過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甚至超過10%。然而提高生產同時就意味著加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從另一個角度說,中國在國際上承擔減排義務,勢必會影響它的經濟發展,會減少它的市場競爭力。 綠色和平組織專家凱瑟指出:
"中國現在擔心象工業國家一樣,被束縛在國際氣候保護公約中。中國當然會精確地計算氣候保護工作造成的費用。因此它希望盡量將加入國際氣候保護公約的時間向後推遲。"
中國如今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的頭號大國。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在國際氣候保護談判中相互指責對方沒有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應有的努力。而這種利益之爭阻礙了聯合國氣候保護談判的進程。
"我們同中國的關係非常重要。我們是世界上第二號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實體。我們都擁有巨大的資源和儲備。但我們這兩個國家在國內面臨十分錯綜複雜的前提條件的束縛,這些前提條件決定著我們的取捨。我認為,坎昆會議是否取得成功,在於我們兩個國家能否達成共識。過去幾個月我們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力圖解決我們之間一些難以溝通的問題。我感覺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說這話的是美國出席坎昆會議的代表團團長潘興(Jonathan Pershing),即便中國代表團的表述相對來說有所保留,但是美國方面的這個說法,仍然讓人感到了希望。因為沒有中國和美國的支持,國際氣候談判不可能向前推進。美國和中國兩個大國排放的二氧化碳相當於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
作者:Helle Jeppesen 編譯:韓明芳
責編: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