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1107 China Afrika Weltbank

石濤2008年7月11日

近年來,中國與非洲關係發展迅速。2006年,中國舉辦非洲年,更是為中非關係設立新的里程碑。這些年來,中國與非洲在貿易,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大規模合作。在獲得豐碩成果的同時,許多西方國家也對中國「輕人權,重經濟」的非洲戰略提出批評。但是,世界銀行最近公佈的一份報告表明,中國在非洲的投入對於消除當地貧困現象起到重要作用。

東邊不亮西邊亮圖片來源: AP

世界銀行公佈了這份報告名為"建造橋樑-中國成為撒哈拉南部地區日益重要的基礎設施投資者"。報告指出,作為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撒哈拉南部國家基礎設施嚴重落後。非洲電力供應和通電家庭戶數都只有南亞的一半,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相比更是只有三分之一。電力供應不穩定造成嚴重的經濟後果,在非洲地區,因為停電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到工業產值的6%,而在中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相應比例不到1%。在交通方面,非洲的陸路運輸成本是美國的三到四倍,而重要交通走廊的運輸時間則是亞洲同樣距離的兩到三倍。非洲的基礎設施落後,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阻礙,而來自中國和印度的投資則從很大的程度上填補這一空白。2001年到2003年,中國年均對非洲投資還不到10億美元,而2006年到07年,這一數字已經猛增至60億美元。德國波鴻大學東亞問題研究所辜學武教授認為,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意義重大,猶如開啟"非洲第二次解放"的進程。

"我的感覺是,中國正在'第二次解放非洲',也許中國自身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效果正是如此。因為非洲殖民主義的中心在於政治和經濟的依賴性。而中國以這麼大的力度進軍非洲經濟領域,給了非洲一個新的選擇機會,也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你西方不給我的東西,我就到東方去找,反過來,如果中國要是刁難我,我可以到西方去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並不亞於非洲的非殖民運動。"

世界銀行的報告中還指出,中國在投資非洲時著重與能源經貿有關的基礎設施項目,比如電力,機場,鐵路等,而西方國家在非洲則主要投資一些公共領域,比如公共衞生,社會福利項目。這是否以為著,西方指責中國在非洲發展"輕人權,重經濟",在某些程度上也不無道理呢?波鴻大學辜學武教授並不完全認同這樣的看法。"我認為這樣的指責有問題。問題在於,為什麼基礎建設的價值一定比公共項目低呢?比如,機場,高速公路,自來水廠,難道是非洲不需要的嗎?所以我認為在對中國作評價的時候,首先要看非洲需要什麼。非洲目前對中國乃至印度的戰略非常明確,就是'能源換基建'。基礎建設為什麼是'基礎'?就因為沒有基礎建設,其它領域的進步都免談。因此西方在這個問題上的指責未免太片面。"

片面的指責也許還不止於此。西方通訊社在報導世界銀行的這份報告時,往往提到中國在非洲危機地區蘇丹的投資。由於達爾富爾危機造成嚴重人道主義災難,因此蘇丹政府在國際社會受到巨大壓力,而前往那裡投資的中國也成為了眾矢之的。但根據世界銀行報告,中國和印度在非洲投資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傾向於產油地區,其中就包括蘇丹。辜學武教授認為,在蘇丹問題上批評中國而忽略印度是冷戰思維的表現,印度人去你就不批評,中國人去就批評,本質上還是以意識形態的觀點來看待其它國家在世界上的所做所為。"

儘管中國的非洲戰略得到了世界銀行的肯定,但近些年來,中國企業在非洲的一些負面新聞也不時見諸媒體。矛盾焦點主要集中在環境保護,工人待遇,產品品質以及對當地工業的衝擊等方面。南非紡織業就曾經因為不堪中國產品的大量湧入而爆發抗議浪潮。辜學武教授評論道: "中國當然必須要引起警覺的是,自己在非洲的一些行為是否會引起反感。比如企業不重視勞工待遇,高傲的大中華民族主義等。"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