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海外勞工頻繁被綁

2012年2月4日

針對目前發生在蘇丹和埃及的中國勞工被綁架事件,分析人士稱由於中國海外利益不斷增長,北京方面有可能會重新評估長期以來宣稱的「互不干涉內政」的外交原則

許多中國勞工在海外工作圖片來源: AP

中非貿易巨幅增長

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向非洲進行勞務輸出參與修建當地的公路和鐵路,而過去的15年間,為確保經濟繼續繁榮發展,獲得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對非洲的投資急速增長。

10年前中非之間的貿易額還不到200億美元,而2011年前這個數字躍升為1200億美元,專業人士認為中國正在將它的投資重心轉向非洲的政府部門和機構。

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學院的研究員霍爾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認為,許多中國勞工目前在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地區工作,這難免使得他們成為當地犯罪分子襲擊的目標。他在評論上個月末在蘇丹發生的中國勞工被綁架事件時說:"越來越多的武裝犯罪團伙把中國勞工視為可以輕鬆獲得贖金的綁架目標,中國經濟的增長也導致了中國勞工面臨的安全問題越發頻繁,這個現象在非洲尤其突出。"

在蘇丹事件之後,又有25名中國勞工在埃及出於政治目的被綁架,但是此後不久便被釋放。

勞工或成為政策犧牲品

在蘇丹、衣索比亞、肯亞和奈及利亞都曾發生過中國勞工被害事件,在暴力事件發生後其餘的中國勞工只能撤離當地。2011年中國在利比亞內戰期間組織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也最為昂貴的撤僑行動,在這次行動中共有36000名中國公民被撤離。利比亞每年向中國出口大量石油,雙方每年簽訂的商業合同價值約188億美元,因此利比亞的內戰也造成了中國經濟的巨大損失。

即使在和平時期,由於中國勞工的大量湧入,以及被指責虐待當地勞工,中國公司和當地居民的關係也經常告急。

去年九月當選的贊比亞總統薩塔(Michael Sata)就曾在競選期間提出這些關於中國公司虐待當地居民的指控。

此外,由於中國支持那些國際社會其它成員較為迴避的政權,也使得中國勞工成為這種政策的犧牲品。專家認為,中國宣稱的"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常被反政府武裝視為中國政府對這些國家政權的支持。

中國可能改變其外交原則

倫敦經濟學院的中非事務專家奧爾登(Christopher Alden)認為,為保障中國的海外利益,中國將越來越傾向於介入國際事務。他在接受法新社的採訪時說:"中國會繼續象徵意義的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但是中國在過去四五年間的行動表明,她會出於種種原因繞開這個原則。"

中國曾經在過去數年間向國際性或區域性的組織求助,例如為營救7名在衣索比亞被绑架的中國公民,中國曾於2007年與國際紅十字會合作談判。此外中國也試圖通過與一些地區,如石油資源豐富的南蘇丹新政權以及喀土穆的蘇丹政府建立聯盟關係,來降低中國在這些地區的投資風險,保障其經濟利益。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帕雷羅-普萊斯納(Jonas Parello-Plesner)認為如果此舉不能奏效,那麼中國只能獨自完成自己的目標。針對最近發生的綁架事件,許多中國網民在微博上要求政府採取行動,專家認為中國政府必須表明她捍衛其在海外利益的立場。

帕雷羅-普萊斯納在《金融時報》寫道:"世界經濟和平擴張的蜜月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來源:法新社 編譯:見山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