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為何拿汽車製造商開刀?

2014年8月15日

中國近日對多家西方汽車製造商展開反壟斷調查。《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中國對外國企業採取行動,目的在於贏得民心。《日報》指出,中國的經濟增幅雖然達到設定目標,但結構性問題仍未獲解決。

Daimler Mercedes-Benz China Peking LOGO Stern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迄今中國的反腐運動主要集中於政治界精英人士。如今其觸手已逐漸延伸至外國企業。《法蘭克福匯報》本周在經濟欄目中發表文章,分析中國為何對西方汽車企業展開反壟斷調查。

文章開頭寫道:"中國當局對外國企業採取行動,同時也是對本國民眾發出清楚訊號:國家目前正行使其權威維持秩序。因此,對外國企業的懲罰也是強硬打擊腐敗的一環,至今受到反腐運動影響的主要為中國精英人士。中國正面臨重大的結構性轉變,它將拖累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黨領導層認為,只有在人民信任政府的前提下,此類的轉變才得以執行。"

文章接著指出,中國的反壟斷運動看似主要針對西方汽車製造商,即奧迪、寶馬和賓士。事實上,中國的反壟斷機構自多月前便針對各產業採取行動,從製藥業至電腦晶片製造商皆受波及。去年則有外國奶粉製造商因價格壟斷受罰。

"外國企業及協會逐漸認為,中國利用其法律圖利本國製造商,暗自實行秘密的貿易政策。根據2008年出台的反壟斷法,觸法者最高可能被處以10%年營業額的罰款。僅在過去兩周內,中國已指控20餘家來自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知名企業未遵守商業競爭規定,其中包括豐田汽車及埃森哲顧問公司。"

《法蘭克福匯報》引述前澳洲驻华大使芮捷銳(Geoff Raby)稱:"這是前所未有的情形。此事事關重大,而且牽連甚廣。沒有最上層的首肯是不可能執行的。"

" 目前在中國擔任澳洲麦格理投資銀行顧問的芮捷銳認為,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也是促使中國大秀肌肉的原因。'他們注意到許多國際康采恩如今都依賴中國市場。' 芮捷銳認為,美國指控五名中國軍官涉嫌從事商業間諜活動並對其發出國際逮捕令,與此事不無關聯。"

《法蘭克福匯報》文末寫道:"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瑞達(Kenneth Jarrett)指出:'許多外國企業相信,他們成為中國政府的箭靶。我對此深表擔心。外國企業和當地企業在法律上並未獲得同等對待。' 季瑞達繼續說道:'人們每日皆提心吊膽,擔心是否又有其它外國企業受到調查。最大的疑問是,這一切與中國工業政策有多緊密的關聯。中國是否因為本國汽車工業失去市場份額而惱怒不已?'"

德語媒體指出,中國經濟依舊維持固有模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國經濟重回固有模式

《日報》周五在經濟與環境欄目中發表短文稱,中國第二季的經濟增長雖然達到官方預期的標準,但與共產黨高層所設定的目標相去甚遠。文章指出,中國經濟依舊維持固有模式,若要擺脫產能過剩問題,必須大幅下調增長目標:

"乍看之下,中國經濟在經歷相對較弱的第一季度後開始復甦。第二季的經濟增長為7.5%,較第一季增加了0.2個百分點。這個數字正好達到中國領導層的預期目標。今年七月份,這個世界出口大國的出口額同比增長14.5%,創下貿易順差的新紀錄。但經濟學家們並不認為這是正面效益。"

"列支敦士登VP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吉策爾(Thomas Gitzel)警告'不應讓經濟的溫和復甦掩蓋中國正與結構問題奮戰的事實。' 任教於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金融學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對於最新的數據更持懷疑態度:'中國無法維持當前的過度投資水準。'"

"事實上,中國領導層在年初時設定的是完全迥異的目標。多年來中國的高速增長建立在國家過度投資、信貸膨脹及過度開發環境之上,如今他們期望的原本是使增長放緩。因為由增長所驅動的經濟政策已造成產能過剩。這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應該更環保及更具創意。北京原本設想的是讓中小企業更強勁,削弱龐大的國有企業。消費及服務業以至國內市場應比以往發揮更大作用。"

"然而,中國的經濟再次重回固有模式。一系列的經濟數據證明,北京以大規模人為操控的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國家投資再度飆升,私營產業的投資則逐漸消退。經濟學家佩蒂斯建議,為了減少產能過剩,避免中國經濟硬著陸,中國應該採取更低速增長的政策。佩蒂斯認為,若要真正達成改變,中國必須將增長下調至3%-4%。"

摘編:張筠青 

責編:李魚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