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氣候

中國為何頻發極端天氣事件?

2022年6月25日

中國南部本月發生創紀錄的洪水災害,導致50多萬人流離失所。環保人士警告說,中國的碳排放量很有可能在2030年前持續增長。中國政府公佈的最新線路圖稱,到2035年,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可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準。

China | Überschwemmungen in Liuzhou
今年6月初,廣西柳州低窪地段被洪水淹沒 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南部本月發生創紀錄的洪水災害,導致50多萬人流離失所。在中國其他地方,極端高溫甚至讓道路開裂。

當局已經在多個地區發布了極端天氣警告。專家認為,這些現象證明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今年的洪水非同尋常

夏季洪水在中國司空見慣,特別是在南方低窪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然而,今年的洪水非同尋常。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它將比以往「相對更嚴重」和「更極端」。水利部稱,本周廣東省一個地方的水位「超過了歷史記錄」,而鄰近的福建和廣西的部分地區也報告了創紀錄的降雨。

本月共有50多萬人因為洪水威脅而被疏散。在廣東省的廣州和韶關,強降雨使道路變成了河流,人們不得不乘坐救生艇逃往安全地帶。廣東省當局估計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5億美元。

高溫天氣導致地面開裂

中國北部和中部的七個省份都在周三發出警告,由於氣溫高達40攝氏度,數百萬居民被要求不要進行戶外活動。中國央視(CCTV)本周播放的鏡頭顯示,河南省中部地區出現極端高溫天氣,水泥路面被曬得開裂。

同時,北方幾個城市本周電力需求激增,達到創紀錄的水準,因為居民們不得不開足空調來抵禦高溫。

央視報導說,在中國人口第二大省山東(1多億人口),周二用電量達到9300萬千瓦,超過了2020年的最高值9000萬千瓦。

極端天氣的經濟成本

中國官方經濟專家估算,極端天氣使中國每年的GDP減少一到三個百分點。瑞士再保險公司4月份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中國的洪災造成了250億美元的損失——是僅次於歐洲的全球第二大洪災相關損失。

中國總理李克強周三警告說,洪水和熱浪將影響水稻、蔬菜和豬肉的產量,並推高通貨膨脹。

全球變暖和拉尼娜現象

中國氣象局星期三說,「中國的極端天氣和氣候災害變得更加頻繁、嚴重和普遍。」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3月份發出警告說,全球變暖和拉尼娜現象造成中國的異常高溫和極端降雨天氣。

隨著地球大氣層變暖,雲層水分增加,暴雨變得更加猛烈。拉尼娜現象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洋面溫度的大尺度降溫,在中國南部、印度和孟加拉國造成破壞性的洪水。

中國碳排放量可能持續增長

為了減少洪災季節的損失,中國建立了巨大的水壩網路和帶有透水路面的「海綿城市」。「但是,近年來最具破壞性的洪水往往發生在歷史上風險較小的地區。」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中國環境政策的研究員摩爾(Scott Moore)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氣候變化效應:與歷史平均水準相比,不同地區和一年中不同時間的極端天氣都有所增加。」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燃煤國,也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國。北京計劃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但最近幾個月,地方政府同時增加了對可再生能源和煤炭的投資。中國政府沒有公佈實現其排放目標的詳細規劃。

環保人士警告說,如果不詳細規劃峰值大小或設定一個絕對上限,中國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之前基本上會持續增長。

提升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

中國政府上周公佈的一份新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路線圖說,當下的重點應該轉移到利用遙感衛星監測極端天氣事件;到2035年,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準。

「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在10天左右達到頂點。超過這個時間,其準確性就會迅速下降到拋硬幣的程度。」 總部設在北京的智庫策緯咨詢公司(Trivium China)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說:「氣候監測預警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游戲」,有助於提前至少一個月預見嚴重的水災和旱災。

 

(法新社)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