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環保 全球關注

2006年11月16日

在肯亞首都奈洛比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已經進入了第二周。在結束了第一周的專家討論之後,本周各國政治家們開始就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措施展開磋商。由於中國目前溫室氣體排放量排在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因此在本次會議上,中國在全球大氣保護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政府和民間是否對此作好了准備?

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如何在2010年之後的所謂「後京都議定書時代」找到一條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途徑,能否達成一份類似或者超越「京都議定書」的國際協定都將成為會議第二周的主要議題。

全球變暖正在成為人們所逐漸接受的一個殘酷現實,今天夏天世界各地都出現了酷熱高溫,而冬季也是姍姍來遲,這似乎更是為氣候變化提供了最佳證據。根據英國一家基金會最近公佈的調查報告,由於受到環境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已經有250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話,這一數字在50年內將增加到2億。

全球變暖對全球都產生影響,而在貧窮落後的地區更是如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已經有數百萬因為氣候變化而流落他鄉的所謂「環境難民」。肯亞山和乞力馬扎羅山的積雪減少造成水源短缺,對當地農業產生重大衝擊。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在奈洛比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自然成為了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在會議召開前後,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的消息,一再成為媒體報導的重點。

有研究結果顯示,到2010年,中國排放的溫室氣體甚至將佔世界總量的22.3%,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對於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猛增的現象,中國環保活動人士姚遙的解釋是: 「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個是伴隨著這種工業化的發展,第二個是伴隨著我們對所謂的現代化生活模式的追求,同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又沒有任何的限制和規範,必然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大規模增加。」

中國的環境問題已非一朝一夕,而近些年來,中央政府有關環保的政策也是頻頻出台,但是直到今天,一些地方官員依然堅持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要發展經濟,就肯定會破壞環境,而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把經濟搞上去,為此而對環境造成損失是必然,甚至必要的。

但是,基層民眾、特別是廣大農民對於氣候保護顯然比一些官員更有切身體會,環保活動人士姚遙表示:「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可能他們更接受環保觀點。很多時候他們自己是環境代價的承受著,比如農村地區,水污染,廢棄,酸雨造成糧食減產,他們是受害者,而他們在經濟發展中得到的好處又是有限的。比起普通公眾來說,他們可以更清晰地看見,不顧環境保護的經濟發展是沒有意義的。」

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難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直接體現,而溫室效應做造成的氣候變化又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政府和民眾往往對此缺乏重視。姚遙同時指出,中國的環保民間組織在這一領域依然任重道遠:「國內的NGO在這方面,前十多年的宣傳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對於溫室氣體只是簡單的歸納到多種樹,通過種樹來彌補。但是事實上,這種簡單的方法對於宏大的全球變暖課題來說是杯水車薪,而且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在這課題上,就我所知,中國國內目前還沒有一個NGO把這個課題納入項目之中來。因此對於中國NGO來說,這方面的欠缺是非常大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