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百姓看中印戰爭

2012年10月5日

中印邊界戰爭已過去50年。今天的人們,對那場短暫卻又殘酷的戰爭還有著怎樣的記憶?對中印關係抱以怎樣的心態?以下是來自中國的聲音。

People walk on a shopping street o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holiday, Monday, Sept. 12, 2011 in Shanghai, China.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lso known as Moon Festival, falling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will take place on Sept. 12 this year. (AP Photo/Eugene Hoshiko)
上海路上圖片來源: AP

1962年,中印之間爆發了一場邊境戰爭。

如今,中國的中小學生恐怕多半都不會聽說過中印戰爭(因為教科書上看不到),即使是大學生大概也是最近幾年,隨著網路發達、網路言論相對自由了之後才知道。

但是,印度孩子、小學生恐怕都知道1962年中印之間曾經有場戰爭,而且知道在那場戰爭中印度被中國打敗了。他們也許還被告知,那是印度的恥辱,很可能認為印度人將來應該雪恥。印度的學生肯定被告知,印度的領土曾經被中國軍隊"入侵",儘管印度實際上控制中國軍隊"入侵"的中國自己的領土(全部12.5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中國人只要一進入該地區就會被印度警方抓捕和判刑),而且至今已經控制50年了,顯然印度人對中國還是有滿腔的怨恨。

在國際法上,50年對領土被佔領國來說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相比之下,中國人有多少知道,印度已經控制中印交界處的那塊中國領土50年了,或者說中國已經將那個主權問題"擱置"50年了,不知中國總是忙碌的官員是否知道,已經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了,繼續沉默、不作為是否等於中國政府向國際暗示,已經放棄了對這塊領土的主權。

回首往事,1962年的中印戰爭之後,中國政府為什麼將已經收復的領土放棄,難道真的是因為"入侵"印度而自覺理虧,或者是有人把戰爭當做兒戲了,把子弟兵的生命當兒戲了。為什麼要列印度?既然是自己的領土又為什麼要放棄?

戰爭竟然存在過,而且放棄了對主權領土的行政控制,別人都知道了,而且外人在一直談論,為什麼中國有關單位要保持沉默,而且讓自己的國民陷入無知和沉默。是安慰他人,還是麻醉自己?

不管有人是否已經遺忘,或者有意遺忘,我要喚起大眾的記憶,一起憑吊多年為此獻出生命的戰士、英雄們。中國人不能總是做鴕鳥,把頭埋在沙土裡。

羅鑫, 黑龍江

***

在國際法上,50年對領土被佔領國來說,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可這種事情卻偏偏發生在常常做出令人詫異舉動的中國,不知道對於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這是一種恥辱還是一種榮耀。

冒昧問一句中國當局那些總是忙碌的官員,你們可否意識到,這件事情已經到了不解決無法向國民交代的時候了?繼續沉默,繼續無所作為,是否等同於你們是在向國際社會暗示,你們已經決定放棄對這塊領土的主權?

現在,有必要讓我們回顧一下當年的那場硝煙彌漫的戰爭。

1959-1962年,當時的印度尼赫魯政府看到中國在國內外遭遇極其困難的局面,就錯打算盤、錯估形勢,在美蘇兩國的策動和援助下,在中印邊境向中國發動了全面的進攻。中國軍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發起了進攻。然而,大大出乎全世界所有國家意料的是,正當在印度首都德裡已經能聽到隆隆炮聲的時候,中國卻堅決地收了兵。雖說是凱旋而歸,但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中國軍隊竟主動撤退到中印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20公里,等於放棄了先前被印度佔領的大片中國領土。

正如馬克斯維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所寫的那樣: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的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劉玲,河南

***

近來,我在此起彼伏的抗議聲中,似乎又聞到了戰爭硝煙的味道。這次,不是遙遠的中印邊界,而是從我國茫茫東海釣魚島飄來的。難道只有戰爭才能解決兩國領土爭議問題嗎?

面對中印戰爭50年後的今天,面對此時中日兩國的領土糾紛,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冷靜一下呢?

我剛在網上看到記者對中印反擊戰老兵的訪談:50年過去了,他已從年輕戰士變成一個普通農民--皮膚黝黑,滿臉皺紋,流著眼淚水,痛苦地說,他在寒冷的喜馬拉雅山上親手埋過犧牲的戰友。因為這場戰爭,給他的身體和內心留下無法癒合的傷痛。他退伍還鄉後根本幹不了重體力活,生活也不富裕,只能勉強度日。不管怎樣,他還是幸運的活了下來,要知道為了這場戰爭,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邊防部隊傷亡2400人;印方傷亡5000多人……這都是一條條活生生的生命,涉及到上萬個家庭,牽動著數萬人的心,給這些家庭帶來了災難,讓他們的父母失去了兒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兒女失去了父親!這是他們心中一輩子的痛呀!

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結果怎樣,兩國的領土糾紛問題解決了嗎?沒有!沒有!那麼,為什麼要付出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打這場戰爭呢?為什麼?這場戰爭誰是贏家呢?我看沒有。這已成兩國人民心中的巨大傷痛,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

希望某些國家的領導人,不要在國內經濟下滑,面臨大選,發生各種矛盾的時候,不顧歷史的客觀事實,故意挑起領土爭端,暫時轉移國民的視線,引發民族情緒,發展軍事力量,走軍國主義的老路,這是引鴆止渴,極其愚蠢、不負責任的表現。

歷史的殘酷事實告訴我們:這樣的戰爭,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殘殺,敵傷一千,我傷八百,對哪個國家都沒有好處,更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會帶來生命的無辜傷亡,給兩國人民帶來更大的仇恨。只有兩國政府面對問題時克制,不頭腦發熱,不去推波助瀾,擴大化,坐下來真誠地談,用智慧去解決問題,才是最明智的辦法。

歷史發展到今天,慘痛的、血淋淋的教訓擺在面前。要以史為鑑。中印兩國人民絕對不希望讓1962年的戰爭慘劇重新上演。希望政治精英們能有這樣的智慧!

周揚飛, 山東

***

在當下的中國,恐怕多半的年輕人都不曾聽說過中印之間發生在1962年的那場戰爭。更不知道那一場戰爭是以中國人的勝利而告終,更不知道被打敗了的印度,卻實實在在地控制著中國主動放棄的大片領土,據說有10萬左右平方公里之多呢!

令人狐疑的是,中國當局卻在有意無意之間封鎖著公眾對於上述訊息的知情權。難道說,他們是又想像對待日本佔領琉球群島和蘇俄強佔我黑龍江以北150萬平方公里一樣,拱手相讓,放棄這塊相當於6個北京、2個半台灣、比日俄當前爭得面紅耳赤的 "北方四島"大20倍的、佔目前中國領土面積百分之一的領土嗎?

現在,我們已經無從得知,當年費時耗錢地與印度擦槍走火,來了一場痛快淋漓的戰爭,那麼,最終又為什麼放棄對這塊領土的實際控制權,拱手相送於手下敗將呢?

如今,只要有中國公民踏入這塊被印度已經整整佔領了50年的、本屬於中國自己的領土,就會被印度警方抓捕和判刑,實屬可悲!實在可氣!

1962年至今,50年過去,印度也已經控制該塊領土50個春秋,而中國當局卻沒有絲毫收回的意思。儘管對於當年為什麼贏得了戰爭卻又放棄領土主權,我們至今仍是一頭霧水,可時過境遷,中共領導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對於此事,卻出奇地一致,那就是沉默、沉默,還是沉默!而且,讓自己的國民同樣陷入無法知道真相和沉默!這就令人難以置信,難以認同,難以理解。

為什麼?這到底是為什麼?是為了安慰我們曾經的戰爭對手、手下敗將--印度?還是為了實施阿Q勝利法--用以麻醉自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誰能告訴我,這到底是為什麼?

裴坤, 河南

***

50年前的那場中印戰爭在中國習慣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顯而易見我們的官方認為這場戰爭是印度挑起的,我們為了守衛疆土不得不應戰。雖然那場戰爭爆發時我還沒出生,但是通過紀錄片的介紹讓我對這場戰爭有了一定的瞭解,這場戰爭是在冷戰的背景下因邊境爭端而引發的,戰鬥大多發生在惡劣的環境下,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中國軍隊在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突然宣佈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可見我們中國是熱愛和平珍惜中印兩國人民的感情的,相信印度方面也是如此。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兩國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友誼,兩國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人口眾多、多元文化、同為發展中大國。最近幾年兩國的經貿和作不斷加強,給兩國都帶來了巨大利益,造福了兩國的人民,中印關係對中國、印度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毋庸置疑,作為兩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同時又是兩個山水相連的鄰國,存在某些利益差異甚至利害衝突是難免的,問題是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分歧和競爭。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國與國之間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了,我們兩國應該以史為鑑開創未來。今天的中印關係意味著雙方要求同存異,拋開歷史的問題,攜手合作共創雙贏。

李華,江蘇

***

中國和印度的戰爭我認為是在冷戰思維下的戰爭,也是中蘇在那個時候關係破裂的結果,因為1960年後赫魯曉夫上台後中蘇交惡,並且印度的總理尼赫魯在冷戰下暗中與蘇聯關係比較密切,同時也因為美國韓戰曾與中國交火過,因而圍堵中國,所以兩大強權美國、蘇聯在當時意外地同時支持印度,並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資援助及國際輿論的支援,尤其是國際輿論的作用下,一同譴責中國"入侵"印度的戰爭行為,認為中國事先發起戰爭攻擊印度。

不論是誰先發起的爭端,對於那段歷史來說都是慘痛的,因為領土爭端的問題而導致戰爭我認為受害的只能是無辜的人民,所以在當今的和平年代,世界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我們也看到在當今多極化全球化的世界充滿著無窮的變數,我們希望這種變數能越來越少,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又是近鄰,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和平互利互惠的兩國關係,而不希望看到中國和周邊國家對立和對峙,那樣對亞洲地區的安全是不利的,回顧中印關係可能走過了漫長而不平凡的道路,但我們有信心看到未來的中印關係會越來越好,希望中印和平,世界安定。

李林,遼寧

***

手機簡訊:

中印的那次戰爭是中、印互不信任的開始。到今天,中印的這個'結'也沒有真正的解開,中、印都是現實主義者,現在關係還不錯,但深層的矛盾依舊,對現在人來說那次戰爭的記憶已經遠去,中印的以後,也是霧裡看花的感覺,實在是看不透!

譚衛剛, 山東

***

五十年前的中印邊界戰爭,中國稱之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鑑於印度政府多次拒絕中國政府提出談判解決邊界問題,在中印邊界不斷挑釁滋事、蠶食中國領土,中國忍無可忍被迫進行自衛反擊。1962年10月20號凌晨5:20,中國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越過麥克馬洪線,向中印傳統邊界挺進。為了表示中方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在把印軍驅逐進印度國界後即於11月22號零時主動停火,部隊開始向北撤出麥克馬洪線。於12月1日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前實際控制線內20公里地區。

但印軍卻在中國撤軍後,開始在東段繼續向麥克馬洪線挺進。到1963年開春後,中印兩軍重新在麥克馬洪線附近形成對峙。九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在被中國短暫收復後,再次陷於印軍之手一直至今。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這場戰爭雖然以中國獲勝印度敗北而告終,但結果卻是中國勝而無利,印度敗而無失。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者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者的名義卻具備了勝利者的一切。如果非要說中國有什麼收獲的話,那就是「警告」、「教訓」了印度一下。中國雖掙了「面子」,但卻丟了「裡子」。

尤為嚴重的後果是,這場戰爭成了印度民族心理當中一道深深的傷痕,加深了印度人對中國的不信任感與仇恨。這無疑對今後兩國互諒互讓談判解決邊界問題形成障礙,甚至造成後代人對中國的仇恨乃至報復心理。

過去長期以來,印度準備打一個半戰爭,一個是對巴基斯坦的,半個是對中國的。而現在他們更多的則是對中國的。而今印度大買俄、美、英、法等國的先進武器,大力研製「烈火」系列彈道導彈,構築21世紀「南亞軍事帝國」的步伐正在加快,這一切大多是針對中國而來。在一定情況下,印度將會如美國希望的那樣,扮演在中國南面戰略圍堵中國的角色。

中印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建立健康良好的睦鄰合作關係,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對維護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儘管改善和發展中印關係還存在一些困難和障礙,但也有不少有利條件。只要兩國政府有誠意、有魄力、有智慧,相互妥協讓步,邊界問題最終是會得到雙方都滿意的公正合理的解決的。中印兩國應該登高望遠,增信釋疑,同推共促,為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做出應有的努力,在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林象賢,安徽

***


要不是「德國之聲」的提醒,我是不會想起中印戰爭這件事和提到這個話題的。從年初的王立軍到美領館尋求庇護開始,我已經預感到「2012」對中國的意義了:中共的專制黑幕將在這一年被撕裂,中國將開始踏向文明世界的征程。因此,中印關係的問題及其歷史往事就被我拋之腦後了。受「德國之聲」的啟發,我認為中國的進步必須要建立在認清歷史、檢討歷史的基礎上,沒有實事求是的歷史觀,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

1962年秋季發生中印戰爭時,我還不能記事。但在學齡前,我已有了這次戰爭的初步印象。從大我幾歲的「知識分子」大哥哥口中我瞭解到,印度軍隊叫中國軍隊「娃娃兵」,中國軍隊叫印度軍隊「鬍子兵」,開始「鬍子兵」看不起「娃娃兵」。後來周恩來總理一聲令下,「娃娃兵」立即將「鬍子兵」打得屁滾尿流、落花流水。中國軍隊乘勝追擊,直追到新德里城下。眼看新德里就要被我們「解放」的時候,又是周總理一聲令下,解放軍光榮地撤回到國境線內。再後來,在文革初期,我看了一本關於這次戰爭的連環畫,講的是戰鬥英雄的故事。這本畫冊留給我的印象是,在中印邊境上,我方的邊防人員不斷地受到印方人員的騷擾和挑釁,印度方面還不斷蠶食我方領土。在我方多次嚴正聲明被對方置之不理,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於爆發了中印邊境的「自衛反擊戰」。戰爭以正義方中國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畫冊中有一則故事叫「活著的楊根思」。楊根思是朝鮮戰爭中的一位志願軍英雄,他的事跡是將爆破筒塞入敵人碉堡又被推出的情況下,用胸膛頂住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中印戰爭中的這位英雄,遇到了和楊根思一樣的情況,但他在最後關頭就地一滾,保住了生命。

以上是我對中印戰爭的一些印象。對中國政府來說,印度在絕大多數時間裡都不是主要敵人,也不是主要朋友,印度和中國內地隔著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原。所以,由政府主導的中國媒體及其文化產品都鮮有對印度問題的談論,戰爭的往事更是絕口不提。不僅是我,絕大多數中國人對印度這個國家的興趣都不如對歐美、俄羅斯、越南、北韓,甚至柬埔寨等小國的高。這個現象,真的很奇怪。

建議「德國之聲」就1962年的中印戰爭做幾期節目,介紹一下印度人對這場戰爭的說法,以饗聽眾。

尹化榮, 四川

***

餘生也晚,1962年中印戰爭打起來時我還沒有出生,對於那次戰爭的事,我最早聽說是小學畢業那年,一個女生——她爸是我們村裡的支書——忘記了是什麼緣故曾告訴過我們,說「中國和印度打仗時,一個被中國軍隊俘虜的印度士兵愛上了中國,在交換戰俘時不願意再回印度,可是根據兩國規定,中國不得不把這個人送過去,誰知此人剛一過國境線,就被印度軍隊給槍斃了——這件事連周總理都很後悔,覺得不該把這士兵送過去。」——一直到現在,我都無法確定這個故事的真假。

後來查閱一些資料,才知道那次戰爭大體是這樣:印度獨立後,想把邊界推到麥克馬洪線,而包括北洋軍閥政府在內的歷屆中央政府都不承認該線,於是雙方心中就有了糾結,再加上1959年西藏的達賴喇嘛出走被印度接納,中國政府也很不以為然,於是在雙方的軍事較量中,中國軍隊誘敵深入,在軍事上使印度吃了一個很大的虧,接著中國政府又出乎意料地宣佈單方面停火,無條件撤軍,使印度又重新事實上控制了那些有爭議的地區。中國這麼做弄得許多西方記者如馬克斯韋爾者目瞪口呆,他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說,「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無條件撤軍,實際上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看到這些材料我也不解,京劇《沙家濱》裡正面主人翁郭建光曾信心百倍地唱,「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返觀1949年以後的歷史,共產黨執政後似乎很沒有做到這一點。大陸政府的歷代領導人在這方面思維或許真的像一般老百姓,認為「遠親不如近鄰」,與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吃點虧就吃點虧!——可我總覺得這麼做得有個前提,用東北人的話來說,就是不能讓鄰居老拿你當「土鱉」,順便解釋一下,「土鱉」和「不識數「」二百五」的意思接近。我覺得,如果拿1962年的中印戰爭與歷史上重大事件類比,它極類似於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那次戰爭公認的結果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這次戰爭的實際狀況也是「中國不敗而敗,印度不勝而勝」;那次戰爭挨千載罵名的已推到李鴻章頭上,這次戰爭後如此的喪權辱國,試問誰又該承擔責任呢?我判斷不出!

林坪,黑龍江

***

1.
1962年,中印爆發了邊境戰爭,戰爭是殘酷的,最終以中國勝利而告終,但是面對著給養無法供給的囧況,中國軍隊退了回來;中印邊境糾紛,成為中印之間的一塊絆腳石,中印戰爭已經過去了50年,時過境遷,還有多少人會記起那場領土之戰呢?當中日釣魚島風波愈演愈烈之時,我們來回顧一下那場邊境之戰,藉以告慰為中國領土而犧牲中華好男兒們!

1914年「英國人劃了一條「麥克馬洪」線,改變了中印千餘年的友好關係,如果沒有這條線,中印兩國依然會親如兄弟,1951年中國為了緩解印度的糧荒,在自身糧食緊缺,全民勒緊褲腰帶的時刻,毅然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20世紀50年代,中印兩國高層互訪頻繁,中印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然而在呼喊聲的背後,危機悄然來臨,一直以來,中印之間並未正式劃定邊境線,卻早已形成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性邊境,印度獨立後,開始也遵守這這一即成規則,可是1954年印度修改了地圖,將東段的「麥克馬洪」線視為已定國界,並快速佔領了阿裡地區2000平方公里土地,將西段的巴裡加斯也劃入印度版圖,這樣一來,印度就侵佔了中國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兩國關係徹底冰冷,從此跌入低谷,195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雙方多次擦槍走火,各有傷亡,1960年4月25日時任中國總理的周恩來先生訪印,前去修復岌岌可危的中印關係,原本周恩來提議與尼赫魯共同舉辦記者招待會,這個建議遭到了印度的回絕,走過大風大浪的周恩來在印度的記者招待會上,單槍匹馬舌戰群儒,雖說有陳毅的映襯,但是他睿智、犀利的回答贏得了陣陣好評,讓印度和世界認識到中國政治家的獨到之處。在進入會場前,《泰晤士報》記者韋爾娜用顫抖的聲音告訴周恩來:「周、這不是招待會,是射擊場,您是場中唯一的靶子,上千隻槍口對准了你,你不能進去,周總理嚴肅了一下,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說:「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彈打不倒我」,那年周總理62歲,這次印度之行的表現,被世人所熟知和敬佩!

1962年9月,印度開始對中國邊防部隊射擊,造成數十人死亡,中印關係越發緊急,同年10月,印軍穿過麥克馬洪防線,劍拔弩張的時刻到了,10月2日尼赫魯聲稱:「印度政府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14日印度國防部部長說:「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在印方輿論和軍事的衝擊下,中國最高決策者毛澤東主席對著地圖深思,說道:「尼赫魯的底牌是以為中國不敢打他。他指著地圖印軍的據點,用湖南話高聲說:」掃了他「,於是張國華將軍受命主持對印反擊戰,10月20日,張國華在得到毛主席:「他是前線指揮,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的承諾後,按照自己的作戰經驗,制訂了臨場計劃,7時戰爭正式打響,戰爭是淒慘的,對於雙方而言,除了拚命、比戰術,還有那種不怕死的精神,誰有這種精神,勝利就會屬於誰,在那個槍炮並存的時代,這種精神尤為重要,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高原作戰的經驗,也發明了不少叢林戰術,比如著名的大炮上樹射擊法,從此被寫入中國的軍事教程,在經歷了一個月的生死搏鬥後,中國取得了全面勝利,原本應該慶祝的時刻,中國卻宣佈單方面停火,讓國際社會一片嘩然,國際媒體這樣評論道:」中國在11月21日單方面宣佈停火,立即撤軍,為了表示誠意,不僅退到了戰爭開始前的實際控制線(麥克馬洪線),還從麥克馬洪線後退20公里,與印軍脫離接觸。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這與其說讓全世界為印度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這種事情,勝利者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是的,中國的撤軍讓印度和世界都為之顫抖和不解。

中印邊境戰爭換來的是幾十年的和平,和平的代價是中國失去了12.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1987年印度將新佔領的土地設為一個邦,不滿足的印軍,再次伺機而動,悄然滲透侵入,差一點釀成中印邊境的二次戰爭,截至到目前,中印已經進行了無數次的邊境談判,都是將和平放在了首位,可是近年來,印方不斷的在中印邊境增加重兵,並時不時的拋出中國軍事威脅,尤其是在中印邊境地帶,掛出各種標語來針對中國,為了應對挑釁,中國也進行了相應的部署,在此,我不禁要問上一句:中印這種暗潮洶湧的和平,還能維持多久呢?」

戰爭過去了幾十年,很多人在探討中國單方面退兵的原因,經過大家的論證,多數認為是當時的交通不便,給養困難,當然也有人認為是美蘇的壓力、以及中國的核計劃等等,不過我個人覺得退兵或許是一種戰略上的需要,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以及公路等基礎設施的修建,中國已經擺脫了給養不足的狀況,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真正的收復失地,或許到那個時候,大家才會真正明了1962年撤軍的高明之處,那就是給機會成熟之時的收復,留下一個真正的藉口!

2. 中印關係之~中國農民眼中的印度

印度是一個喜歡攀比和假想的國家,一直以來始終將中國視為平衡心態的的支撐點,中國有的,他們想有,中國沒有的,他們更想有;2006年中國宣佈了登月計劃,印度政府立即高調宣佈2020年把太空人送上月球,2008年印度發射了掛有印度國旗的月球探測器,整個印度為之振奮,原因是中國還沒做到這一點。在經濟方面:《印度快報》稱,「印度的貿易信心指數擊敗了中國」。《今日印度》認為,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印度四倍,印度在短期內無法趕超中國。但是鑑於其8.5%的經濟發展速度,印度的經濟增長將在2013年超過中國。 在軍事方面:中國擁有大型隱身戰艦讓印度高層寢食難安,並因此制定了建造計劃,不過並沒有進展,而中國今年卻有近十條護衛艦驅逐艦下水;印度看到中國改造第一艘航母,也不甘寂寞的建造國產航母,可是卻面臨了停滯、繼續、在停滯的尷尬局面;在體育方面:中國取得了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印度爭到了2010年大英國協運動會主辦權。結果是運動會臨近開幕了,各國運動員都來了,印度卻還在為17座場館和運動員村進行收尾,這讓印度在國際體育界陷入緩慢門。

印度的衞生狀況令人堪憂,首先是廁所的短缺成為了印度的國家難題 ,造成這一難題的主要原因是印度人認為,家裡建造廁所不吉利,於是,「隨處大小便的習慣」讓印度的國際形象跌落千丈,雖說印度一直在努力改善,但卻未見成效,數量有限的公廁並不能和龐大的人口數量成正比。廁所的缺少給婦女造成極大的困擾,城市的婦女只能找無人處或者在公廁外排隊等候,而鄉下婦女則成群結隊的到樹林或者灌木叢中方便,她們結隊出發是為了面對野獸和毒蛇的侵擾,獵人的陷阱,以及男人的騷擾,據報導,不良的如廁習慣,造成大量婦女被性侵害,印度的女權組織甚至發起了「沒有廁所的家庭不能嫁」的倡議,現在的印度女性,對男人的要求不是高帥富,而是家裡有沒有廁所,在印度這個男權之上、女權低下的國家,這種行動是否真的能推進,還是一個未知數!

其次是印度的恆河葬俗和手抓飯我難以理解;恆河是印度的聖河,佛教和印度教將其作為神聖象徵,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信徒來到恆河洗澡,用以沖洗掉自己身上的污漬和罪孽,印度教徒們一生有三大夙願:到聖城朝拜濕婆神、到恆河洗聖浴飲聖水、死後葬於恆河!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因位於恆河邊,被認為是「天堂的入口」。 因此很多朝聖者乾脆住在瓦拉納西的河邊,渴了、喝幾口聖水, 死了、在河邊火化,骨灰撒入恆河,不過也有人認為骨灰倒入恆河會相互混雜,到了天堂無法分開。於是大量屍體就直接被放入恆河,隨波漂流,飄向天堂之路……恆河因污染嚴重,已經成為疾病和細菌的滋生之所,而恆河岸邊的3億居民,生活廢水也直接排入恆河,在信仰和環保面前,印度人更鐘情於前者,因此聖河污染的治理,以及恆河葬俗的改變,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印度的手抓飯,聲名遠播,是印度歷史悠久的就餐習俗,在印度人看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對於我們用慣筷子的中國人而言,總感覺有一點別扭,先不說衞生與否的問題,單單用手來抓飯、抓菜,多少讓人感到不太舒服,試想一個家庭聚餐,每個人都用手去抓飯抓菜,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面呢?話雖如此,我們卻不能去說他們的吃相不雅,因為這只是一種習慣而已,就好比沒見過中國人吃飯的印度人一般,看著我們拿筷子的吃相,也會產生有一種怪異的錯覺!

印度的手抓飯,製作方式類似於中國的蓋飯,首先在盤子裡盛上米飯,澆上菜和湯,然後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將「手抓飯」略微混合,輕輕的捏成團,抓著放到嘴裡;如果看到五個手指一起來的,也不要奇怪,這多是幼兒或者身體有問題的老年人所為,這是他們的手指把持力差造成的,飯後,印度人會將沾滿油膩和菜湯的手指逐個放到嘴裡,徹底的吸食乾淨才肯罷休!這種進餐方式在衞生方面稍覺不安,不過人家沿襲了無數輩的習慣,我們又有什麼權利去指責呢?只能在這裡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印度民間的貧瘠和男權思想將印度變成世界上童婚最嚴重的地區;尤以印度農村為甚,7、8歲、10來歲,甚至還在吃奶的小女孩就開始了訂婚、結婚的陋習,遍佈印度廣大地區,這種童婚一般都是父母之言,通常幼女所嫁的男人都比自己大幾歲,十幾歲,甚至更多,這僅僅是印度女性悲慘生活的開始,據報導顯示,印度的一些地區,農民靠天吃飯,普通家庭根本沒有錢去買化肥種子進行耕種,每到種地時,男人們便開始出租出售自己的老婆,抵押或者賣給比較富裕的農民,換來的錢去購買種子化肥進行耕種,要是年景好,收獲了莊稼,就將老婆贖買回來,若是年景不好,就會顆粒無收,那麼,這個女人就真的成了富裕戶的女人,富裕戶有權利決擇,是將這個女人留下或是繼續出租出售出去……

印度的寺廟文化淵源流長,一些女孩要終身嫁給寺廟,這種女孩被人稱為「神廟舞女」,或「廟妓」她們要淪為僧侶的玩物,這是一個悲慘的事實,《印度教徒報》援引班加羅爾一位社會問題專家的評論稱,卡納塔克邦「關於保護婦女和兒童權益的法律仍停留在紙面上」,在「廟妓」盛行的北部地區,有關拐賣婦女兒童的案件明顯增多。時至如今,這種惡習更有從地下走向前台的趨勢。「廟妓」死灰復燃也讓印度多數媒體痛心疾首,「新印度快訊」網站在持續追蹤報導女孩被逼成為「廟妓」事件時不由得發出呼籲,「讓我們想辦法救救這些孩子吧!」

印度也有眾多光輝的地方,比如印度的軟體開發,就是我們所推崇的,不過,印度將中國視為印度當前最大的假想敵,大量的投入軍工產業,卻忽略了本國面臨著諸多問題,正如《今日印度》報所說:「隨處可見的可能傳播登革熱的死水潭、搖搖欲墜的橋樑、骯髒的廁所和恐怖襲擊等等問題隨時將印度帶入第二類國家!

印度對中國著迷,中國卻很少關心印度。世界知名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Amartya Sen警告稱,印度執著於追求超過中國的經濟增速、視其為衡量國家發展的標準,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對這兩個新興經濟體進行這樣的比較,是一種危險的錯誤觀念。他建議印度領導人更加注重減少12億國民中長期營養不良的人數,而非追求越來越高的增長目標。

3.中印關係之~中印之間未來「終有一戰」


英國人劃了一條線,讓中印有了62年之戰;
美國人給琉球群島和釣魚島劃了一條線,讓中日糾紛不斷;
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為南海劃上一條線,讓南海圖窮匕見;
蘇聯人給中國北部劃了一條線,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從此不見;
外蒙給自己劃了一條線,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隔境相見;
近百年是中華民族恥辱的百年,因為軟弱和無能,八國聯軍、蘇聯、日本等相繼欺負中國,他們殺燒淫略,無所不為,造成這一切的一切,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太窮,中國人有句老話說的好「槍桿子裡出政權」,這句話在任何時期都不過時,縱觀世界歷史,每一個朝代的更迭,都要靠武力來完成,沒有武力就沒有一切,歷史如此,現實也是如此,只有軍事上的強大,說話才會有底氣,還記得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時,中國只能抗議,還記得中國記者的遺體運回時,我們的朱鎔基總理流下了熱淚,其實總理的心情我們懂,那就是看著自己的國民被強大的美國欺負,自己卻無力抗衡,這其中的辛酸是無法說出來的,他流的是傷痛之淚,也是強軍之淚,只有中國軍事強大了,中國才會真正的復興,大唐盛世才會在不久的將來重現!

我們不希望戰爭,但是在領土面前,我們會毅然的去選擇戰爭;因為只有戰爭才能解決領土糾紛,這就好比我們男人的老婆,被強者所霸佔,我們唯一解決的途徑就是通過爭鬥來奪回,很多時候,只有武力強大,才能保住自己的國土,讓國民安居樂業!

中印之間或許短期內以克制來擱置爭議,但是未來面對領土的歸屬時,勢必會有一場局部戰爭,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我們都不願意看到,但是中印邊境戰爭,終究會第二次重來,這樣才能徹底拆除英國人劃下的定時炸彈!

黃土高原,河北
***

當年那場因邊境領土紛爭而引發的中印邊界戰爭,距今已整整五十年了。

五十年來,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印兩國在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了很大的變化。但那條長達2000多公里長的中印邊界線上兩軍劍拔弩張的對峙,至今絲毫沒有改變。

五十年來,中印兩國雖說在政治、經貿、文化等方面有所交流與互動,但由於兩國邊界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兩國關係一直不冷不熱、不戰不和,不能順暢地建立和平友好互助合作的睦鄰關係。這對中印兩國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五十年前,中國為了表示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在中印邊界戰爭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情況下,主動停火並後撤軍隊,讓出在戰爭中收復的國土,並及時遣返俘虜,送還繳獲的飛機坦克槍炮彈藥等軍事物資,表現出一個泱泱大國寬闊的胸懷與氣度,而印度卻趁機再次侵佔中國軍隊撤離的東段九萬多平方公里國土,並虎視眈眈覬覦西段的阿克賽欽。

五十年來,印度對中國的領土野心一直未變。中國政府多次提出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但印度進嘴的肥肉怎肯吐出來,所以一直沒有積極的回應。在邊界談判問題上,中國政府是剃頭擔子一頭熱。

中印邊界問題是橫亙在中印兩國之間的一座大山,是中印兩國關係當中的一顆定時炸彈。不翻越這座大山,不拆除這顆定時炸彈,中印兩國關係不僅不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與發展,而且會使這兩個發展中大國有可能再次兵戎相見。當然,這是中印兩國人民所不願意見到的,也是全世界人民所不願意看到的。

懸而未決的兩國邊界問題難道還要再拖上五十年、一百年嗎?希望中印兩國政府能冷靜地坐下來,理智地就兩國邊界問題舉行開誠布公的談判,該誰的就誰的,公平合理地劃定兩國邊界線,為兩國關係的徹底改善與發展掃平障礙,為亞洲和平乃至世界和平作出應有的貢獻。

程桂香,安徽

***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