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的崛起改變了國際秩序

2007年9月11日

如何應對中國的挑戰,西方迄今沒有答案。大西洋兩岸的對話政策也基本上沒有協調。美國與歐洲應當共同努力使中國承擔國際責任嗎?價值觀上的差異在多大程度上會成為西方與中國合作的障礙呢?9月6日、7日,德國伯爾基金會召開有關西方對華政策的研討會。會議組織者也邀請了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從中國的角度談對歐美的關係。德國之聲記者在會議期間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的宋新寧教授。

歐、美、中關係恰似三國演義圖片來源: AP Graphics/DW

德國之聲:宋先生您好!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美國和歐洲之間產生了分歧,那時候中國和歐洲的關係經歷了一個蜜月期,現在中歐關係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

答:現在中歐關係應該說是競爭中的合作。我們看到2006年中歐在處理雙邊關係上都越來越務實,不再去討論一個比較虛的層面上的戰略夥伴關係,而是討論中歐之間到底能幹什麼。如果我們來看2006年中歐赫爾辛基峰會,這次的聯合公報大概是歷史上最長的,36段,裡面涉及30幾個非常具體的問題。中歐之間在什麼問題上應該怎麼做。很實際,很務實。有人說是蜜月過去了,進入正常的婚姻生活。實際上我覺得這是個好事。也就是說中歐關係實際上走向正常。

德國之聲:中美之間的關係也可以概括成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嗎?

答:中美之間從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大門打開之後,就是競爭合作。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中美之間按照大家都比較認可的一個說法,是非敵非友,沒什麼特別關係。我覺得這是正常的大國關係。中歐之間呢,零三、零四年好像是要有點兒什麼特別,後來大家意識到也沒什麼特別。

德國之聲:中國和歐洲之間不只存在經濟上的競爭關係,特別是能源領域,在政治上也有競爭,這種競爭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呢?

答:一個是彼此之間存在政治上的分歧,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中國人想學歐洲模式,其他發展中國家想學中國模式,所謂的北京共識,其實這個概念並不是中國人提出來的。我覺得這實際上是一種競爭。歐洲有些人對此並不高興。他們希望更多的國家按照歐洲的模式走。

德國之聲:對中國來說,美國比歐洲更重要,是這樣嗎?

答:對歐盟來講,美國要比中國重要;對於中國來講,美國也比歐盟重要。這是現實。

德國之聲:中歐的關係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美國的影響呢?

答:中歐關係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第三者:美國,美國因素。中美之間的經濟關係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中歐關係。中美之間兩輪經濟戰略對話,中歐之間還沒有。中美之間的經濟關係按照美國的統計現在就已經超過中歐了。即使按照中國和歐盟之間的官方統計,距離也很小。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與東亞。中國60%的貿易是和東亞國家。歐洲和美國對中國來講很重要,但是並沒有佔主導。隨著中國與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協、日本和韓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對歐美市場的依賴程度會下降的。

德國之聲: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歐洲對中國來說越來越不重要了呢?

答:在有些方面歐洲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所謂歐洲的發展模式,它的社會民主主義。這是最近國內一個很熱門的討論,謝韜的那篇文章。討論中國國內的政治社會發展道路,美國的模式是根本不可取的。這是共識。中國要走自己的路,同時對外的參照系更多還是歐洲。比如社會保障,這是中國現在面臨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要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保障體制。不是要照搬歐洲,但歐洲的很多東西是可借鑑的,相關性更大。所以現在很多中國的學術機構和大學研究所花了很大力量在研究歐洲的社會保障體制,它的問題,它現在的改革,它哪些東西對中國是有利的。另外2005年中歐之間開始地區發展論壇,我們對歐洲的區域發展政策很感興趣。因為中國面臨的很大問題是地區不平衡。歐洲的有些東西是可以學的,是有用的。美國在這些方面沒有什麼可以借鑑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