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的稀土戰略

2009年11月7日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資源儲藏國和開采國,僅內蒙古白雲鄂博地區的稀土產量就佔世界總產量的40%,中國的稀土可以滿足全球97%的需求。由於中國限制出口、提高價格,德國的高科技工業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明鏡周刊》列舉了一些源自稀土的金屬對製造太陽能光板、電動汽車蓄電池、行動電話的重大意義後寫道:

內蒙古是中國的稀土生產重地圖片來源: Xiao Xu

"北京發出的訊號明確無疑,中國的稀土出口將越來越少。中國決定,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三分之一,保留絕大部分產量供自己使用。製造稀土緊缺狀況是權力極大的中國工業和訊息產業部新原料政策的一部分。國家計劃部門減少生產,顯然是為了把金融危機爆發後下跌的價格重新哄抬上去。這一做法收到了成效:每公斤釹的價格為25美元,是2003年的四倍多。用於雷射的鏑每公斤售價150美元,是以前價格的十倍。

「同時,中國準備把內蒙古的許多小礦合並成幾個礦山集團,成為包鋼稀土高科技公司集團那樣有實力的單位。這家企業是全世界最大的稀土生產廠家,它把自己稱為本行業的'龍頭'。接待大廳的一塊石頭上鐫刻著中國傳奇式改革家鄧小平的一句話:'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

「人民共和國就這樣囤積自己的礦藏,也系統地保證自己在世界各地獲得其它資源。它參與澳洲铁矿石和剛果鈷礦的開采,同時補充自己的庫存。三月份以來,中國的鋅存量已翻了一番,鉛存量甚至增加了600%。中國有足夠金錢購買,有兩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供使用,也用於購買武器。"

《明鏡周刊》認為,西方工業國多年來忽視稀土資源的戰略意義。與稀有金屬相比,德國政府更為重視石油和天然氣。中國利用這一機遇發展了稀土工業:

"中國對這些工業專用金屬實際掌有壟斷權並非大自然的恩賜,世界其它地方也有這些正在探尋的原料。從地質來看,談不上真正短缺,更多是價格問題。西方礦業不願為冶煉幾噸稀有金屬進行高額投資,因為生產過程勞動密集、耗費能源。而中國擁有廉價勞動力、環保法規不嚴格,正好開采。

「工業界必須為解決供應困難問題尋找出路,回收利用貴重的工業金屬是可能性之一,也可試圖完全避免使用稀有金屬。但德國企業當然不能全然放棄這些稀有金屬,工業仍然要依賴外國、尤其中國內蒙古供應。

「那裡的戰略家們不想繼續只進行開采,他們正努力把這些原料加工為終端產品。包頭高科技園區的國家計劃官員陳富才表示歡迎外國援助。他建議博世公司的經理在包頭設立一個製造電動發動機的生產點。"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