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的非洲攻勢

2007年1月8日

新年伊始,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開始了非洲七國之行。在新興的石油開采國赤道幾內亞,李肇星為中國無息貸款援建的廣播電視中心剪綵。繼15億歐元的貸款之後,中國外交部長再次許諾給予該國19億歐元的財政補貼。聯想到去年中國國家元首胡錦濤和政府總理溫家寶先後訪問非洲及北京舉辦的中國非洲峰會,科隆城市導報驚呼:中國開始了非洲攻勢。該報注意到,中國的援助大多集中在基礎設施方面:

2006年11月中國舉行中非論壇。胡錦濤主席會晤與會者圖片來源: AP

「改善基礎設施的項目大多都是為了取得豐富的原料礦藏。北京的非洲戰略有兩個要素:其一保障中國企業獲取非洲大陸的豐富礦藏,其二在擁有八億潛在消費者的非洲為銷售自己的商品創造良好的政治氣氛。與西方商品不同,由於中國人生產成本低下, 貧窮的非洲人民可以買得起中國產品。

同時,對於非洲許多專制政權來說,北京是深受歡迎的合作夥伴,因為它不對這些國家的人權問題、腐敗和混亂經濟提出異議,只把精力集中在經濟項目上。西方市場觀察家注意到,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總額雖然還少於前殖民宗主國和其它工業國,但中國在日益擴大地盤,佔據了最好的位置。」


原料、市場和政治支持

法蘭克福匯報把德國及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做了一番比較:德國的援助主要是幫助居民改善生活處境,如推廣太陽能等小型項目。而中國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大型的面子工程:

「中國人不害怕為政府大樓、體育場館等非生產性的面子項目提供資助。西方觀察家認為,至於這些投資是否真正能帶來回報、是否損害環境、是否有利於受援國的窮人,對這些棘手的問題,中國人寧可視而不見。受援國能否償還中國的貸款,這一核心問題也沒有人能回答。

中國的做法往往與其它給予援助的國家相反。當獨裁的辛巴威总統穆加貝把這個原來經濟興旺的國家搞得一塌糊塗、民主國家紛紛撤出後,資本主義的中國共產黨人進入了這個空隙。他們不僅在哈拉雷為這位當權者建造了豪華的官邸,而且向他提供武器。作為報答,中國獲得了該國的銅礦。

這樣的生意對中國大有好處:中國有了原料供應保障,開闢了新的銷售市場,在國際上贏得了更大的政治支持。但非洲國家能否同樣受益,就值得懷疑了。如果中國的貸款沒有投入生產,非洲國家不久將為此付出代價。可悲的是,最貧窮國家的老債務得到了減免,但卻由於背上了新貸款負擔。」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