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全球關注
2005年2月5日「移動」這個概念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人口的遷徙,貨物的運輸,訊息的交流。本屆世界移動論壇討論的內容也相當廣泛,從自行車到磁懸浮,從能源分配到新技術,從交通管理到外商投資。不過,所有這些內容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中國。
如何讓13億人動起來
中國大城市的交通和基礎設施應怎樣管理?中國市場對外國投資商而言有什麼機遇和風險?汽車工業應向何處發展才能做到既節能又環保?幾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和科學界人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巴符州環境交通部長斯蒂文-瑪普斯認為,最重要的是關於「如何讓13億中國人動起來」的討論。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大,對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高。2004年中國進口石油超過一億噸。中國的天然氣產量僅次於美國,在世界排名第二。在全球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佔了16個。
究竟怎樣做才能既讓中國人動起來,又避免交通阻塞,同時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對以經濟槓桿作調節器的爭議
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的團體-羅馬俱樂部主席米勒認為,通過經濟槓桿進行調節是最好的方法。他主張提高能源價格,迫使人們改變消費習慣。如果汽油費很高,人們自然會放棄購買私家車而改乘公共交通工具。
不過,有人不同意米勒的觀點。德潤時代圖文製作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吳錚認為,中國地區間的經濟差異很大,提高價格只能限制窮人購車,它不但解決不了能源和環境的根本問題,反而還限制了中國農村的發展。他主張在降低汽車價格,發展汽車工業的同時,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巴符州州立銀行董事會主席雅什辛科也表示,不能因為能源問題而限制人們的機動性。
開發新技術或許是根本出路?
新技術是此次世界移動論壇的另一個主要話題。同濟大學教授萬鋼參加了名為「新技術-對未來的挑戰」的專業討論。萬鋼除了擔任同濟大學校長,還是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主任,負責燃料電池汽車項目。
萬鋼指出,人們已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作為一種戰略物資,石油對未來的意義越來越大,但它能維持多長生產,是一個疑問。因此,如何開發脫離對石油單一依賴性的汽車,這是無論大企業還是政府官員都在考慮的問題。
據萬鋼介紹,造成中國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不是煤炭的燃燒而是汽車尾氣。中國從1997年開始了環保轎車項目。目前在北京和天津的街頭跑著大約2萬輛使用天然氣的轎車。除了天然氣汽車,清潔能源車的類型還包括電動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
「世界上到處都有中國人的身影」
除了討論,戴姆勒-克萊斯勒,歐寶,通用汽車等20多家企業還在會場展示了他們的產品。世界移動論壇的負責人伯特貝克表示,他對此次活動非常滿意。他說:
「14個月前我們決定把中國作為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因為中國人口的流動性在迅速提高。當然這種人口的流動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例如對資源的消耗。我認為把中國作為這次論壇的主題是非常正確的,因為世界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中國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