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 各國如何嚴防供應鏈中斷?

2023年7月5日

北京公佈最新出口管制,影響兩大關鍵半導體金屬供應,預料衝擊美、日、韓及歐盟。全球晶片戰愈演愈烈,各方政府、企業如何應對?

美國最大半導體業者英特爾(Intel)表示,正在評估中國商務部的聲明,擬將供應鏈多樣化。
美國最大半導體業者英特爾(Intel)表示,正在評估中國商務部的聲明,擬將供應鏈多樣化。圖片來源: Mustafa Ciftci /A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華爾街日報》週二(7月4日)報導,中國限制半導體關鍵金屬出口,將加速企業把供應鏈移出中國,且目前各國政商界都在試圖降低「中美貿易戰」所帶來的衝擊。

3日,中國商務部宣佈,自8月1日起將對鎵、鍺這兩種金屬礦物實施出口管制,目的是為保護國家安全。次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強調,該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公正、合理、非歧視」,「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

儘管如此,國際社會仍普遍認為,此舉措是針對美國及其盟友的科技圍堵而來。路透社指出,北京宣佈此管制的時機,正值美國獨立日前夕,也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即將訪華之前。

路透社報導,美國商務部發言人周三(6日)表示,美方堅決反對中國對生產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品所需的金屬實施出口管制,並補充說,華盛頓將與其盟友和合作夥伴協商如何解決此問題。

「中國已經擊中了美國貿易限制的要害,」中國國際礦業協會(GMAC)主席阿克爾(Peter Arkell)告訴路透社。

鎵、鍺這兩種金屬礦物,在半導體材料、新能源等領域被廣泛應用。歐洲關鍵原材料委員會數據顯示,中國的鎵產量約佔全球80%,鍺產量則約60%,主要出口至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

《華爾街日報》報導引述業界專家說法,中國此舉不太可能立即打擊供應鏈的產量,因為過於嚴格的出口限制,也會傷害北京自身的產業發展。不過,在中美角力之下,此舉已經對可能受到波及的國家敲響了警鐘。

據報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鎵和鍺生產國。圖為礦物鎵的資料照。圖片來源: DERA/BGR

歐盟嚴陣以待

荷蘭政府4日呼籲,歐盟必須對中國出台的新規定作出回應。其外交部聲明,該舉措將對歐洲與荷蘭經濟產生多大影響,「取決於中國如何執行」,該國將與歐盟委員會和其他歐盟成員國「就此事保持密切聯繫」。

同日稍早,歐盟委員會也表達擔憂,並表示正在評估此舉對歐洲工業的潛在影響,同時敦促中國將管制內容限縮在「明確的安全考量」範圍內。

上週,荷蘭才剛祭出新的管制措施,要求該國企業在出口部分高階晶片製造設備時須先申請許可證,受限公司包含該國最大半導體設備公司艾司摩爾(ASML)。即使此舉並未指明中國,但仍被視為美荷聯手圍堵中國取得高階晶片技術。

日韓憂心忡忡 台灣淡化衝擊?

據彭博社報導,在4日一場例行記者會上,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表示,日方將關注中國如何實施金屬出口管制,並確認背後意圖。他說:「如果(中國)對日本採取不公平的措施,日本將根據世貿組織(WTO)規則採取對應措施。」

近日,歐盟也宣佈將與日本深化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合作,包含共同監督晶片供應鏈,促進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的交流,同時也考慮為在歐盟開展業務的日本半導體公司提供補貼。

晶片產業的未來什麼樣?

02:2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5月,日本宣佈對23種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進行出口管制,並將42個「友好國家和地區」加入簡化審查手續的名單,其中包含美國、韓國及台灣,未納入中國。該管制預計於7月23日正式實行,因此有輿論認為,中國此舉亦是對日本的一種報復。

韓國政府也在4日召開緊急會議,評估中國對鎵、鍺實施出口限制的潛在後果。彭博社報導一名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官員表示,他們不排除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其他關鍵半導體材料的出口,因此韓方「計劃進一步使關鍵材料來源多樣化」,為那些「高度依賴特定國家」的材料尋找替代品。

路透社分析,韓國和台灣身為全球晶片製造重地,試圖「淡化」潛在影響。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4日向台媒表示,鎵、鍺均屬於初級原料產品,若要進口至台灣,還得先經過美、日等國家精煉,所以短期內對台企影響不大,但仍會密切注意長期效應。

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李淳則在一場媒體茶敘上表示,「中國總是採取以牙還牙的方式」反制他國的出口限制措施,此舉預料將使台灣等地加速降低對中依賴。

企業如何應對?

路透社報導,業界憂心中國的金屬出口限制將干擾產業鏈,因此多家企業競相確保供應。

總部位於美國的半導體晶圓製造商AXT Inc表示,其中國子公司通美晶體將立即著手申請許可證,繼續出口鎵和鍺基板產品。

英特爾(Intel)發言人則說,該公司正在評估中國商務部聲明,並稱該公司的戰略是「擁有多樣化的全球供應鏈」,「將我們對當地變化和(供應鏈)中斷的風險降到最低」。

德國企業亦對中國出口管製做出回應。圖為德國半導體製造商英飛凌的工廠,攝於2013年。圖片來源: Matthias Schrader/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晶片製造商英飛凌(Infineon)一位匿名消息人士向路透社強調,該公司大部分的供應來自中國以外地區,且近期將在其位於馬來西亞的工廠啟動生產。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則表示,中國的管制措施印證了多數企業的認知,即應著手提升材料供應來源的獨立性,降低單一依賴。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