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司機新加坡罷工

2012年12月4日

上百名中國籍員工日前在新加坡發起罷工,抗議薪資待遇不公,引發新加坡社會關注。當地媒體指出,這起事件暴露出當地經濟對外來廉價勞動力的過分依賴以及外籍勞工的權益保障問題。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加坡日前爆發上百名中國籍巴士司機罷工事件,引發當地各界關注。SMRT巴士公司的171名中國籍司機因認為薪水待遇不公平,薪資低於馬來西亞籍的司機,而且住宿條件不佳,在11月26日發起大規模罷工。多名策劃並參與罷工的中國籍司機隨後遭到警方逮捕。

這起罷工事件不僅是新加坡自1986年來首起罷工事件,而且是由外籍勞工發起,新加坡人力部門即刻介入調查,並且將其定性為"非法罷工"。根據新加坡法律,從事"重要服務"如大眾運輸的員工罷工是違法行為。若員工欲發起罷工,必須在至少14天前知會僱主,提出申請文件並獲得批准。"非法罷工"則將面臨最高2000新加坡元或12個月有期徒刑。新加坡當局已在12月2日遣返了29名中國籍司機。本周一,新加坡法院以"非法罷工"的罪名判處一名38歲的中國籍司機包鋒善6周監禁,其餘4名被捕的司機則將於12月6日出庭受審。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此次罷工的導火線是該公司的馬來西亞籍員工獲得275新元的加薪以及紅利,而中國籍司機只得到75新元。此外,此前數次的加薪都將中國籍員工排除在外,而且公司文件上列明"中國籍服務車長例外",造成中國員工深感受到歧視,因此策劃罷工。

171名中國籍巴士司機上月底發起罷工, 多人遭到逮捕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SMRT公司目前已做出回應,承認在管理和溝通上確實出現疏失,未來在溝通和聽取司機訴求時將更加謹慎。該公司總裁郭木財在與中國籍員工對話時表明,SMRT與其簽署的合約條件及現有的賠償相當公平,在爆發抗議前,公司已經決定調高中國籍司機起薪25新元,加上之前的75元加薪,月薪共調漲100元,這項計劃將如期實施,但不會有進一步的薪資調整。他也強調,公司的薪資配套並無不公,因為中國籍員工獲得包括住宿、交通等在內的補貼,而馬來西亞員工必須自行負擔房租。

過分依賴廉價外籍勞工

《聯合早報》在一篇社論中指出,這起事件暴露出整個新加坡經濟對外來廉價勞動力的過分依賴,一旦企業中的外籍勞工士氣渙散或與管理階層溝通不良,將對公司的營運造成重大影響。此問題明顯關係到新加坡可持續發展的安全層次,也反映出外勞權益保障的問題。

中國商務部在事發後發表看法稱,"希望有關單位對中國司機同工同酬、平等對待等合理訴求予以積極回應並妥善處理,維護中國勞務人員的合法權益"。但新加坡許多企業原是為降低成本開支而聘用外籍勞工,同工同酬並不符合當地企業節省人力資源成本的訴求。因為如此一來,僱用外來人士所必需花費的住宿、交通、伙食和勞工稅成本便遠高於聘請當地員工。

中國籍員工為抗議薪水配套不公策劃抗議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聯合早報》報導指出,若未來的發展為同工同酬,新加坡企業在權衡利益後必定將轉而雇傭新加坡員工。事實上,新加坡政府開始收緊外籍勞工配額後,新加坡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已經逐漸提高。由此趨勢看來,未來的外籍員工將不再廉價,因此新加坡公司必須開始檢討人力資源政策。

講求"新加坡人優先"

從事海外華人及新移民研究的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游俊豪認為,這起事件顯示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雇傭的公司與中國籍員工之間缺乏溝通和瞭解,二是當外籍員工有所不滿、有所訴求時,有關單位沒有進行良好溝通,提供其管道解決問題。

新加坡人力部在抗議事件後要求企業加強與外地員工的溝通,也呼籲勞工們尋求正常途徑解決糾紛。但游俊豪指出,新加坡缺乏代表中國籍員工的工會,凸顯出外勞權益的保障以及管理溝通問題都有待改進。

Singapur City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新加坡曾承諾在"新加坡人優先"的前提下引進外來人才,但不應使國際人才前往新加坡發展變得困難。然而,大量的外地人才造成競爭激烈,使新加坡人對外籍勞工出現反彈,如何在不傷害外國員工的基本權利下保障新加坡人的各種權益成為新加坡政府必須迫切探討的問題。

游俊豪指出:"在地的人民確實存在生活的壓力,而這個生活壓力是越來越大。很多時候人民的感覺是,在結構上的資源分配他們沒有拿到多少,在去年的平台(政府組織的討論會等)以及大選上,人民已經表示了不滿。作為一個代表自己本身公民的政府,新加坡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注意到人民的不滿和需求,在這一年多以來做出改變,必須優先對待或考慮國人或公民。"

至於如何兼顧外來人才權益?他表示,新加坡仍然需要各行業的外來人才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必須汲取教訓,更妥善地處理外來移民的勞資問題以及照顧其生活所需,保障當地社會的和諧和共同發展。

作者:張筠青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