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能否平穩渡過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機?

子亭2008年11月21日

對此,專家們持不同看法。在本周三舉行的《經濟周刊》年度中國研討會上,霍斯特•洛切爾教授(Prof. Horst Löchel)給出了讓人相當樂觀的答案。他認為,儘管目前在中國人們已經看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中國最終將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的贏家。霍斯特•洛切爾教授從2004年起擔任上海國際金融學院的董事長以及副院長。德國之聲記者發來專訪:

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儘管最近在中國有很多工廠不得不破產倒閉,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似乎也不能倖免於金融危機,您對中國經濟發展還是很樂觀。能談談您樂觀的原因嗎?

洛切爾:儘管從目前情況來看,很難預測未來經濟走勢;但是就我個人近五年在中國的工作生活經歷來看,總體來說,我看到的是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事情都處於掌控之中,這是我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的出發點。當然會有一些小的困難,但是我不擔心會出什麼大亂子,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就平穩的度過了。此外,中國的銀行業、金融業與他們的歐美同行相比,受到的損失小多了。再加上中國政府及時出手的救市計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如果這些措施能有效實施的話,我有理由對中國經濟走勢樂觀。

德國之聲:哪些因素"保護"了中國的銀行業、金融業,讓他們沒有被嚴重地捲入金融危機?

洛切爾:大部分中國的銀行沒有購買美國不良資產,比如說,雷曼兄弟發行的債券,中國的銀行幾乎沒有持有,或者持有量很少,這大概可以稱得上是幸運。中國的金融業還沒有真正進入世界金融系統,在他們完成自己在國內的功課之前,他們不需要在國際上大舉投資。目前中國銀行業在國內的發展就不錯,特別是上市之後,所以暫時也不需要在國際市場上投資。

德國之聲:幾年前,人們還在擔心中國銀行系統的呆賬壞賬會拖垮中國的金融系統。目前看來,似乎情況沒有當初設想得那麼糟?

洛切爾:應該說大部分不良資產已經被解決掉了。中國政府在2006年底前,也就是履行入世時承諾開放金融市場之前,及時地化解了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現在的情況不太好說,因為金融危機,加上不少依賴出口的中小企業倒閉,應急貸款的比例會增加,資金周轉上可能會有些困難,但是我相信中國的銀行從過去學到了教訓,不會再出現以前那麼高比例的不良資產了。

德國之聲:您能預測一下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嗎?

洛切爾:長遠看來,我對中國經濟充滿樂觀:路線正確,政策有效,潛在的內需。短期內,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不認為明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會出現明顯的下滑;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如何並不完全掌握在中國自己的手中,歐美經濟在這次危機中的表現也將影響到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勢。總體來說,我不認為會出現什麼可怕的後果。

德國之聲:就算中國沿海地區的工廠一家接著一家倒閉,您不擔心嗎?

洛切爾:這樣的事情在我看來是正常的,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德國,這是優勝劣汰的結果。那些倒閉的廠家,一直以來的也都是靠廉價勞動力和簡單的產品生存。他們現在倒閉了,正是因為他們一直賴以生存的下游市場不存在了。但是我認為,中國的核心市場受到的影響不大,倒閉的主要是些邊緣企業。類似現象在德國也常見。我覺得對中國影響不大。

德國之聲:但是大批工廠倒閉會導致大批的工人失業,這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後果。

洛切爾:對。據我所知,失業的主要是農民工。一旦失業,他們就會回到故鄉。值得慶幸的是他們還能回到故鄉,回到家人身邊,與他們一起共度難關。在德國,失業了,人們就只能靠領取社會保障過日子,否則他們就要上街遊行了。但是中國的社會結構決定了,農民工一旦失業以後,仍然能都獲得來自家庭的幫助和支持,雖然會降低生活水準,但是不至於一下子跌入谷底。我擔心的不是他們,而是年輕的一代。特別是那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他們急於找到工作,急於掙錢,一旦國家經濟發展無法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工作位置,後果讓人擔心。

德國之聲:有消息說,中國未來不排除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來推動出口。您認為這可行嗎?

洛切爾:中國政府應該不會這麼做,因為面臨的壓力太大了。不能為了推動出口就讓人民幣貶值,無論從實踐上還是政策上來說,這樣做的後果都很嚴重。如果為了推動出口,通過減稅就可以實現。通過人民幣貶值來推動出口,我認為這個做法不太現實。

德國之聲:在前不久舉行的G20金融峰會上,大部分國家都提出要加強對銀行業監管以及提高透明度。但是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際組織卻要求當時的亞洲危機國家放鬆管制,讓市場來說話。先前的減少干預跟現在的加強管制,這不是互相矛盾嗎?

洛切爾:不,應該說是時代變了。近二十年來,美國模式一直被當作典範。此前在德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相當大,但是近年來德國的銀行金融業也把美國當作榜樣,私有化、自由化等等成為潮流,我在中國也看到類似的情況,中國的銀行系統也是美式的。但是這一切都在改變。特別是在金融市場陷入危機以後,美國的領導地位受到了動搖,美式系統的長久性和穩定性也被質疑。

現在,特別是在歐洲,人們開始重新尋找干預與市場之間的平衡點,這正好是符合中國人的做法,講求和諧,尋找在不同力量中的平衡。當然人們也不能就因此低估美式系統的長處,畢竟它是經過長期發展的。現在人們一說起高科技,還是首推美國。日後究竟如何還很難說,但近期來說,吃香的會是市場干預。

德國之聲:現在國際社會都在希望中國能承擔更多的責任,投入更多的力量來參與解決經濟危機。這樣的願望對中國來說會不會不太公平,畢竟是美國引發了這場金融危機?

洛切爾:我個人認為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中國需要與世界共同解決這場經濟危機,因為中國是個大國,這麼大的國家不可能自說自話。中國目前已經更多地參與世界性事務,比如維和,再比如現任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也是中國人。在聯合國、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中,中國不僅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時候更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目前中國雖然對此很謹慎,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是只要中國參與了,就一定會是領導者之一。

第二,出於國家利益。如果因為中國的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於是世界就可以輕鬆地要求中國投入更多的力量來解決危機,這是胡說八道。中國不會這麼做,美國也不會這麼做,德國也不會這麼做。這些都是政客們的噱頭,為了給中國增加一些壓力而以。只有在能增加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的情況下,中國才應該考慮投入更多的力量。比如說,如果中國在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發言權增加的話,中國可以考慮多出錢。如果讓中國多掏錢,就因為中國有錢的話,這是胡鬧。

德國之聲:您認為這次危機過後,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將會上升嗎?

洛切爾:我認為中國將成為這次危機的贏家,因為中國將會相對平穩的渡過這次危機,就像上次亞洲金融危機一樣。我認為,中國發展模式作為轉型期發展模式的榜樣力量增強了,特別是在亞洲區域內;而且對發達國家來說,中國這30年來的高速發展,也有可以借鑑之處。

圖片來源: Ziting Zhang

人物資料:霍斯特•洛切爾教授(Prof. Horst Löchel)

洛切爾教授生於1954年,1997年來在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任國民經濟學教授。從2004年起擔任上海國際金融學院的董事長以及副院長。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