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問題: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07年5月14日油價飛漲不能歸罪於中國
近年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路飆升,對此,國際輿論界較為主流的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騰飛所帶來的旺盛的能源需求是油價上漲的根本原因。
針對這樣一種相當片面的論調,余建華教授分析指出,油價迅速上漲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包括世界經濟復甦、伊戰之後中東等地恐怖主義回潮、部分產油國政局不穩、石油期貨市場虛高、OPEC剩餘產能不足等等。目前中國的石油進口量還不佔世界進口總量的10%,近兩年雖然進口的相對增幅較大,但絕對增長仍比不上美國。
余教授說:「我舉一個例子,近來國際上把非洲內亂的主要矛頭指向中國,指責中國從當地大量進口石油,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但實際上今天非洲出口的石油中,有33%輸往美國,36%輸往歐盟,中國只佔8.7%左右。讓中國承擔大部分的輿論壓力是很不公平的。而且,中國目前的石油進口量還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又怎能把油價上升的主要因素歸罪於中國?」
余教授認為,現今油價高漲實際上也跟國際買家關注中國有關,他們看到中國大量買油,在做石油戰略儲備,就把油價推動上去,這其實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 「那種認為石油資源是有限的,中國進口增加便減少了別人進口可能性的思維方式是不對的。」余教授說,「今天的世界是一個相互依賴的世界,既然中國和美國、歐洲一樣成為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買家,那麼如果是要維護能源格局的穩定,中美歐就應該共同努力,而不是簡單地指責中國。實際上,高油價對於中國經濟也是一個很大的損失。2006年,中國為進口石油多花費40%的外匯,成品油更是增加了一倍。所以,中國也不希望油價無限制地高上去。」
能源問題是制約和平發展的一大瓶頸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第三大能源進口國。雖然中國同時也是一個能源儲備大國,但人均能源資源少,供需有差距,而且這個矛盾會越來越尖銳。另外,中國能耗強度高、效率低,浪費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導致環境污染嚴重。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石油短缺問題將日益成為高懸在中國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劍。
余建華表示,解決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開源節流。目前中國處於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期,制定了要到21世紀中葉成為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戰略目標。但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的是石油需求。根據近來各方面的預測,中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到2020年很有可能達到50%-60%,與美國目前的58%相當。
中國進口石油的主要格局是:中東約佔45%;非洲31.5%;俄羅斯10%左右。這些地區政治因素也將影響到中國石油進口的安全性。目前,由於中國缺乏必要的石油戰略儲備能力,對石油突發性供應中斷和油價大幅度波動的應變能力較差。為應對這一風險,國際上通行的方法基本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盡可能擴大購油的渠道,開展油氣外交,並設法保證運輸線的安全;其二是加大石油儲備。如南堡油田所在地將成為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基地。
余建華稱,在能源發展道路上,目前的狀況對國民經濟發展形成越來越多的挑戰,產生了一個能源、經濟、環保之間的三角關係。這個問題是相互聯動的,被稱為是3E問題(Energy, Economics, Environment)。中國要實現可持續性發展,3E問題是繞不過去的。另外,從國際層面上來講,當今世界石油市場的發展趨勢使中國石油安全面臨一系列嚴峻的國際環境。為此,必須廣泛參與國際石油領域的競爭與合作,實施維護石油安全的對外戰略,以確保中國石油供應安全。
中歐能源關係合作大於競爭
中國和歐盟都是世界頂級的能源消費大戶,國際上因此而有人認為,中歐之間的能源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將隨著中國能源進口增長而愈加激烈。對此,余建華表達了相反的意見。他說:「我認為歐洲現在面臨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國際能源秩序和國際能源格局。這一點不僅由能源資源國影響,也由能源消費國來影響。」
去年,在聖彼得堡八國峰會上,各國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北京也舉行了一個中印日韓美五國能源部長會議,向國際社會傳達了一個理性的、積極的訊號,即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國將進一步加強對話與互利合作,共同促進節約石油、提高能效,加強能源技術合作研究與共同開發,注重能源環境保護。這表明,各國固然會有矛盾,但是可以用一種互利共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包括伊朗核危機。余教授稱:「事實表明,歐盟在應對能源危機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同時在節能、增效,開發可再生能源、環境保護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這是和中國進行能源合作的一個很好的資源。所以我認為合作前景是很廣闊的,合作關係遠遠超過競爭。」
基本介紹:
余建華,男,1963年生於上海,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和法政學院。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另擔任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東學會理事等職。已出版個人專著《民族主義:歷史遺產與時代風雲的交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民族主義、國家結構和國際化——南斯拉夫民族問題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和合著《猶太民族復興之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猶太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猶太人在中國》(五洲傳播出版社2001年版)《各國歷史尋蹤》(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猶太之旅》(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和《從絲綢之路到亞歐會議》(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版)等多部。1992年以來數次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著作獎和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