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與東協媒體擴大合作 學者:恐藏隱憂

李宗憲
2021年7月19日

中國官媒啟動「東協夥伴」合作機制,將與東協33家媒體新聞素材進行交換及合拍節目等交流,以增強中國及東協媒體的國際影響力。德國之聲採訪多名國際傳播學者,為您分析媒體合作是單純交流還是暗藏其他目的?

China Peking Belt and Road Forum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G. Baker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2018年開始,每年由外文局及中國-東協中心舉行與東協媒體合作論壇,2021年的論壇在6月舉行,而適逢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7月14日中國再由官媒《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啟動「東協夥伴」合作機制,將與東協33家媒體「深化共識丶加強協作,增強中國及東協媒體的國際影響力」。

東協多個媒體集團及主流媒體參加這場名為「東協夥伴」的媒體合作論壇,包括新加坡的新傳媒丶馬來西亞星報媒體丶越南國家通訊社丶印尼安塔拉國家通訊社及Metro TV電視台等,及多名東協成員國駐華大使及官方單位如菲律賓總統府新聞部出席參加。

根據《央視新聞》報導,該合作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區域媒體間的交流合作」,合作包括新聞素材交換丶節目合拍丶活動交流以及合作抗疫方面形成深度合作。對此,多名傳媒學者呼籲,東協媒體對類似合作必須提高警覺,並向德國之聲指出,與中國官媒合作可能損害媒體自身公信力。無國界記者(RSF)更擔憂,中國近年擴大與各區域媒體合作,可能危害其他國家的新聞專業及民主制度。

改善中國形象

美國學者直言,中國擴大與其他國家媒體合作是為了改善其負面形象。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政治學系助理教授格裡高利・溫格(Gregory  Winger)表示,中國的戰狼外交損害與其他國家的夥伴關係,特別是民眾對中國的觀感。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6月30日發布一項針對17國民眾所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民眾對中國的觀感普遍負面,而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信心則跌到歷史新低。

中共慶祝建黨百年當天,慶典上傳遞中國自信安全的形象。圖片來源: Thomas Peter/Reuters

溫格向德國之聲指出,習近平上個月稱中國要塑造「可信丶可愛丶可敬」的形象,是因為中國政府無法贏得國外民眾的認可,因此需要採取其策略來改善。他說:「中國想要通過與東南亞媒體合作來改善中國形象,以擴大中國敘事體系,建構中國觀點,這是媒體合作的重要核心。」

馬來西亞學者也提出類似看法。在諾丁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馬來西亞分校任教的蓋亞斯裡・文基特斯瓦蘭(Gayathry Venkiteswaran)說,東南亞存在強烈的反華情緒,這是因為中國在多國投資基建影響當地生計,或對數位及政治監控的擔憂,使中國必須祭出更多軟實力來平息這些阻礙。

專研媒體與政治的文基特斯瓦蘭向德國之聲舉例,中國積極回應對待維吾爾族人的方式,就是意圖控制敘事方向,另一個例子則是通過社交網站,以減少對中國政府處理疫情的質疑,及對疫情源頭的探究。文基特斯瓦蘭所指的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020年3月在個人推特上稱肺炎疫情可能是由美軍帶到武漢,並表示美國「欠我們一個解釋」,該推特發布後被中國媒體廣泛報導,在社群網站上廣為流傳。

學者:合作媒體需提高警覺

菲律賓理工大學(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PUP)大眾傳播科系講師雷納德・拉米瑞茲(Reynald Ramirez)稱,「在這個訊息時代,媒體是關鍵戰場,中國必須擁有網路,能影響東協地區的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及框架」。

拉米瑞茲雖然期待透過合作,能提升亞洲媒體的創新及成長,但是在合作的同時,媒體集團更應該回歸到作為可靠的訊息提供者的角色,這才是首要任務。他表示,媒體面對這種合作必須小心謹慎,特別因為南海爭議,中國雖是經濟夥伴,但也對該地區的穩定造成威脅。

他向德國之聲說:「我們得用批判的角度看待這種合作,因為中國在過去曾有散播錯誤訊息的前例。」他期待,媒體的互相合作,不會導致在新聞報導上「掩蓋中國和當地人民的真實情況」。

文基特斯瓦蘭也說,雖然「一帶一路」倡議和數位基礎建設對東協大部分國家是個誘惑,同時也能幫助中國在日益緊張的全球政治情勢中鞏固地位。但這些都只是推測,並解釋「東協與中國的關係會持續受到南海爭議丶投資問題和美國關係等挑戰的影響而改變。

《中國日報》一直以「新聞報導」的形式在各大國際媒體中刊登置入性內容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Karumba

她樂見中國與東協媒體合作,過去兩方早已通過亞洲新聞聯盟(ANN)有許多內容上的合作,東協幾個成員國的全國性報紙上,會有《中國日報》(China Daily)穿插在頁面中。文基特斯瓦蘭認為,合作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更好的訊息流通有助於區域間的溝通。東南亞是個龐大群體,彼此關係不僅限於國家和私人企業,也包括人民與社會。

不過她提醒:「媒體合作的目的必須特別注意,畢竟中國過去曾干預當地媒體批評政府,我們必須對政府或官方合作保持警惕。」

傳播中國好聲音

事實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近年一再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官媒與外媒合作早有多個先例。像是《中國日報》過去四年間,就投放近1900萬美元,在《華盛頓郵報》及《華爾街日報》刊登文章,也在《紐約時報》丶推特等平台賣廣告,宣傳「一帶一路」丶美中貿易戰不利美國等中國國策和習近平思想。

不過許多民主國家近年紛紛質疑《中國日報》透過這種合作來進行大外宣,並向本國媒體施壓,敦促終止這一合作關係。《紐約時報》傳播部副主任羅艾德斯 (Danielle Rhoades Ha)2020年曾向德國之聲證實,已停止接受國營媒體以「新聞報導」形式投放置入性的廣告,這其中也包含《中國日報》。

溫格向德國之聲表示,中國正在把這種做法帶到東南亞,並提醒,「即使合作協議有提及不干涉編輯自由,但這種關係也會折損報導的完整性,破壞媒體的公信力,公信力一旦喪失,就很難再重建。」他說:「若合作涉及金錢,更可能影響批評中國或其政策報導的獨立性。」

無國界記者東亞辦事處執行長艾瑋昂(Cédric Alviani)觀察,中國過去數十年積極想將其對「新聞」的定義,傳播到其他國家。他說,中國的「新聞」並非為人民服務,也不是要監督政府,而是為國家政策宣傳。他說:「試圖改變其他國家對『新聞』的定義,可能會影響新聞自由。」

對於中國官媒與東協媒體合作,他直言「感到很不安,東協許多成員國存在新聞自由的問題,如柬埔寨丶老沃及緬甸政府會控制媒體,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媒體的合作,是增強了政府對媒體的控制,媒體無法批判政府,最後得付出代價的是當地的人民」。

奈及利亞記者Tobore Ovuorie榮獲今年度DW言論自由獎

02:1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