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高鐵的全球化之路

2014年7月5日

中國的高速列車製造商不斷增加向西方國家出口產品。專家表示,歐洲行業內的老牌企業急需制定對策,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

Bildergalerie Hochgeschwindigkeitszüge China CRH380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說中國以前的形象是生產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國,如今,它已經走在成為高科技產品輸出國的道路上。

沒有什麼其他市場能像高速列車市場一樣體現這種轉變了。中國十幾年前開始決定修建貫穿全國大江南北的高速鐵路線時,它並沒有本土的生產基地來完成這一龐大的項目。當時,中國必須從國外的生產商那裡進口高速列車,比如說德國的西門子、日本的川崎重工以及法國的阿爾斯通。

當時間的步伐邁入2014年的時候,中國鐵路產品製造商已經掌握了製造列車的技術,並積極的在海外市場尋求銷售產品的機會,和行業內老牌公司共同競爭。

有報導稱,中國最大的列車生產商--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CSR)最近已經和馬其頓國家鐵路公司簽署了6輛子彈頭高速列車的銷售合同。而在此之前,中國剛剛和數個東歐國家簽署了修建高速鐵路網的協議,包括羅馬尼亞和匈牙利。

從買家到賣家

同時,北京方面也在亞洲和非洲的其他地區推銷其高速鐵路基建項目。中國尋求立足海外市場的努力得到了大量投資的支持。這個國家目前已經向高速鐵路基建項目投資了總共大約5000億美金。雖然有關貪污的指控以及2011年導致40人死亡的重大事故重創了公眾的信任,並導致鐵路網擴張的進程一度減速,但從那以後,中國高鐵又加快了前進的步伐。

中國目前擁有超過11000公里高鐵專用鐵路線,彰顯了北京政府通過向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分配資源,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心。

中國原本是從境外生產商手裡購買列車及相關設備。後來,中國的工程人員重新設計了相關機械,自行製造出了能夠達到350至400公里時速的高速列車。這對於想從中國高速列車發展中獲利的西門子或阿爾斯通來說,無疑是非常頭疼的問題。

中國產「子彈頭」逐步走向全球市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有些人指責北京抄襲國外技術的同時,中國把自己走過的路稱為:"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中國項目協調員何天樂(Thomas König)表示,通過參與合資企業、簽署共享協議獲取技術是"全球普遍的做法。我懷疑恐怕不僅僅是中國人這樣做。"

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此外,中國大範圍擴建高速鐵路網的做法也降低了本國生產商的成本,也使得他們在面對來自德國或法國的廠商時更具競爭力。

然而在競爭力的問題上,中國所獲得的優勢不僅僅體現於高鐵這一市場。歐盟安全研究所(EUISS)的亞洲問題專家卡薩利尼(Nicola Casarini)表示:"歐洲在面對面和中國競爭的過程中,正不斷失去競爭優勢,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正在直接和歐洲產品競爭。"

分析人士指出,與像西門子這樣的企業不同,中國的鐵路公司是國有企業,可以通過政府注資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實現增產。

何天樂表示:中國"早就認識到了這一市場的潛力,現在正在對其最佳利用。"

何天樂分析稱,中國在提升歐洲市場內影響力的過程中,已經"成功的和那些受歐元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國家達成了多項協議,或者是在尋找各種手段推動其經濟增長。"他補充說,"與歐盟各國的官僚做法相比,中國相對是一個沒那麼多麻煩的另一種選擇。"

然而專家表示,這並不意味著歐洲企業有理由被甩在後面,尤其是在高鐵行業正處於顯著回升初期的情況下。

"有的是機會"

新興國家人口的快速增長和遷移將在接下來20年的時間裡大力推動對高速列車的需求。事實上,許多包括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在內的國家正在討論是否有必要自主開發高鐵項目。有報導稱,印度政府有意建設高鐵的基礎設施,並正在評估相關建議。

在發達國家,技術和鐵路線的安全性能尤為重要,所以歐洲企業將在這裡繼續保持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然而,美國經濟咨詢公司環球通視(IHS Global Insight)的首席亞洲經濟專家比斯瓦斯(Rajiv Biswas)表示,中國的高速列車生產商"將成為發展中國家裡愈發重要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北京方面能最有效的利用它在成本上的競爭優勢,並通過讓國家開發銀行提供融資服務的手段大幅提高競爭力。"

歐洲老牌高速列車生產商必須面對自己「培養」起來的中國競爭者圖片來源: Reuters

何天樂指出,為了應對中國的競爭,歐洲廠商非常有必要更好的領會客戶的需要,並作出相應的調整。

比斯瓦斯向德國之聲表示:"歐洲企業將會有很多機會和中國競爭。只要他們能夠開發出在各個廣泛的關鍵領域能夠有效參與競爭的策略,包括生產成本、技術和融資。"這位分析人士補充說,歐洲廠商需要開發的策略包括和發展中國家當地合作夥伴開設合資企業,這能降低生產成本。

作者:Srinivas Mazumdaru 編譯:任琛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