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製造2025讓歐洲科技業陷入惡性循環?

崔牧
2019年7月3日

「中國製造2025」出台已經將近5年,不論是西方、還是中國自身,對待這一長期規劃的態度都有所改變。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本周發布報告,指出中國爭奪科技領先地位的目標其實始終沒有改變,歐洲各界必須保持警惕。

Symbobild Made in China 2025
在人工智慧、電動汽車等領域,中國已經部分領先於歐洲圖片來源: Reuters/Stringer

(德國之聲中文網) 位於柏林的這家德國智庫,並非首次就"中國製造2025"規劃發布研究報告。在2016年底的報告中,作者曾擔憂地指出,出於短期利益的考慮,大量歐洲企業甚至政府紛紛在積極參與"中國製造2025","作為學者,有責任向各界做出必要的提醒,因為這會對歐洲經濟構成長期的風險"。時隔兩年半,參與撰寫了兩次針對"中國製造2025"規劃研究報告的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學者曾林(Max Zenglein)對德國之聲表示,如今,歐洲各界在對待中國此項規劃時,至少態度上有了一些變化:"比如,歐洲對待來自境外的直接投資項目,有了更加嚴格的審核機制。歐盟內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是戰略性對手。我想,這正是我們起初一直在呼籲的,現在,呼籲的核心內容已經被廣泛接受。"

不過,在本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曾林等作者再次強調了"中國製造2025"對歐洲構成的威脅。並且認定德國更是首當其沖。報告認為,儘管中國政府這兩年面臨貿易戰等外部壓力,有意識地不再多提"中國製造2025"這一字眼,但是其借助國內外各方力量實現本國科技升級的大目標始終沒變,而且已經在穩步推進。目前,德中之間的科技產業合作目前已經非常廣泛,涵蓋了從基礎研究到實踐應用的方方面面;積極參與的不僅僅有德國企業,還有德國的各大高校以及弗勞恩霍夫、馬普等負有盛名的研究院。曾林批評,許多德方人士似乎根本沒有認識到德國產業的核心技術會因此被悄悄轉移。他對德國之聲說:"近兩年,大家在與中國打交道時,確實是更加謹慎、更加批判了。但是依舊有不少行業覺得自己正受益於和中國的合作。"

北京如何擺脫"阿喀琉斯之踵"?

研究報告將歐洲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分為了三類形式。那些被中國政府認為戰略價值不大的產業,正在加快向外資開放的速度,比如餐飲、快速消費品等行業。甚至傳統的燃油汽車行業近期也被納入了這一範圍,外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合資股比限制獲放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作者認為,這些"低價值"的企業被中國當作了談判的籌碼。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學者曾林(Max Zenglein):"中國製造2025"對歐洲構成威脅圖片來源: DW/M. Cui

第二類則是"有意願"的科技合作夥伴。中國政府正在努力用各種優惠條件說服這些企業將其產業鏈中最有技術含量的部分轉移到中國,而北京的目標始終是藉機實現本國產業的升級、攀升到全球產業鏈的更高層次。報告指出,中國的電子產品行業就是典型例子:早年間只是為國際廠商進行代工組裝,而如今已經有不少中國本土企業能夠生產重要的核心組件。

第三類則是那些擁有"仍然難以得到的科技"的外國企業,這些企業往往在各自行業中具有領軍地位,其產業鏈最有價值的部分依然在中國境外。而為了獲得這些關鍵科技,中國政府正在採用多種手段,比如許諾以這些企業更多的優惠條件、讓中國企業直接去海外收購相關企業、將這些企業中的關鍵員工"挖角"至中國公司,必要時甚至會動用間諜手段。這是因為,北京方面認識到,在某些核心領域對外國企業的依賴,將會成為中國科技升級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周二(7月2日)的報告發布會上,作者曾林將大部分德國企業都歸入到了第二類,即"有意願"的科技合作夥伴。

歐洲可以借鑑日本經驗

曾林認為,隨著中國政府堅定地推行"中國製造2025"規劃,歐洲科技業的創新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在人工智慧、电動汽車等領域,中國已經部分領先於歐洲;而中國企業不追求技術上的極致、而是力爭用有競爭力的價格提供"足夠好"產品的特點,則正在極大地壓縮歐洲企業的利潤空間,這將進一步限制歐洲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形成惡性循環。此外,隨著中國科技整體水準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正主動將高價值的研發崗位轉移到中國。

面對這種不利局面,研究作者呼籲,德國等歐洲國家不妨借鑑日本等東亞國家的經驗。這些國家與中國經濟的連接遠遠比歐中之間更為緊密,但是同時也在科技合作上更加謹慎。日本等國制訂了明確的方針,在不損害經貿關係的同時,也防範自己的核心技術外流。

曾林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批判性地看待中國"並不是要減少與中國的合作,而是在加強氣候保護等領域合作的同時,在科技合作方面更加謹慎,制訂更加明確的規則。"歐中經濟關係不會變成零和游戲,但是在中國力推其產業戰略的情況下,繼續將歐中經濟或科技合作視作雙贏,確實是越來越難了。"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