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警告:若以犧牲中國為代價與美達成協議將遭反制
2025年4月21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路透社報導,本周一(4月21日)中國指責美國濫用關稅,並警告各國不要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與美國達成更廣泛的經濟協議。
若損害中國利益以討好美國 中國警告反制
此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川普政府正準備對希望獲得美方關稅減免或豁免的國家施壓,要求其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往來,甚至包括可能實施經濟制裁。
對此中國商務部回應稱,堅決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方利益為代價達成交易」,並表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方「決不接受,」將「堅決對等地採取反制措施」。
川普曾暫停對全球徵收高額「對等關稅」的做法,唯獨對中國例外。層層加碼後,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而中國則對美國產品反制徵收125%關稅。上周,中國表示將不會對該稅率做進一步提高。
「美國打著所謂『對等』旗號對所有貿易夥伴濫施關稅,同時又脅迫各方與其開啟所謂『對等關稅』談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
商務部指出,「中方有決心有能力維護自身權益」,並願意「與各方加強團結協調」。
本周,北京將召開一次聯合國安理會非正式會議,指責美國「霸凌」行為,通過關稅武器化行為「給全球和平與發展的努力蒙上陰影」。
多國與美展開雙邊會談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裡爾(Jamieson Greer)表示,已有近50個國家與其接洽,希望討論川普政府加徵的高額關稅。
隨後,一系列雙邊談判陸續展開。日本方面考慮在與美方談判中提高對大豆和大米的進口額度;印尼則計劃增加美國食品和大宗商品的進口,同時減少從其他國家的訂單。
韓國政府表示,本周其財政和貿易部長將前往華盛頓,與美方展開高級別貿易談判。作為美國重要出口國,若美方執行高關稅政策,韓國企業如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將面臨重大打擊。
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周一抵達印度,展開為期四天的訪問,與印方磋商貿易協議。
中國警告:以犧牲中國利益換取美國豁免是「與虎謀皮」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指出:「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也得不到尊重」,並稱「以損害別人利益來換取所謂豁免是與虎謀皮」,最終結果「只能是兩頭落空,損人不利己」。
川普上周表示,美國正在與中國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並對達成協議抱有信心。「是的,我們正在與中國對話」,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對記者表示,「我認為我們將與中國達成非常好的協議。」
中國則表示將「奉陪到底」,儘管呼籲保持對話,但尚未確認與美方的具體談判。
中國呼籲各方團結,攜手抵制美國霸凌行徑,因為誰都無法「獨善其身」。商務部發言人表示「國際貿易一旦回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所有國家都會淪為受害者。」
作為貿易戰的一部分,川普政府還下調了個人包裹需申報海關的免稅門檻,從2500美元降至800美元,該政策自4月5日起生效。
川普政府此舉尤其針對中國,本月早些時候,美國取消了對來自中國的小額包裹免稅待遇,這一舉措被廣泛認為是針對Temu和Shein等中國低價電商平台。
作為回應,國際物流巨頭DHL宣佈,自本周一起,「暫時」停止向美國個人發送價值超過800美元的商業包裹。
捲入中美衝突中的國家
川普的關稅政策震蕩了全球金融市場,投資者擔心全球貿易嚴重中斷可能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周一,中國股市小幅上漲,對商務部的表態反應平淡。不過鑑於經濟增長風險上升,投資者總體上仍對中國資產保持謹慎態度。
此外,川普政府一直試圖遏制中國在先進半導體領域的發展,聲稱這些技術可能被用於軍事用途。上周,美國還對中國製造的船舶徵收港口費用,以限制中國在造船業的主導地位。
AI晶片巨頭英偉達(Nvidia)上周表示,受美國出口限制影響,公司將承擔55億美元的相關損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訪問了三個東南亞國家,意在加強區域聯繫,並呼籲貿易夥伴共同反對單邊霸凌行為。
北京方面稱,在當前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在「拆牆」而不是「築牆」,並不斷擴大其貿易夥伴網路。
在中美關稅戰的夾縫中,東南亞國家面臨的風險非常高,尤其是考慮到東協這個區域集團與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雙邊貿易額都非常巨大。
中國海關總署上周表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與東協貿易總額達2340億美元,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6%以上,東協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根據美國方面的數據,2024年,美國與東協之間的貿易額約為4768億美元,是東協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習近平在越南媒體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貿易戰和關稅戰沒有贏家」,雖然未直接點名美國。
政策咨詢公司Plenum合夥人柏正遠(Bo Zhengyuan)表示:「事實上,沒有哪個國家願意選邊站隊。如果一個國家在投資、產業基礎、技術能力和消費市場方面高度依賴中國,我不認為他們會接受美國的要求。許多東南亞國家就屬於這一類。」
(路透社 法新社等)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