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軍機「擾台」數屢創新高 白宮:正私下溝通

2021年10月5日

中國自10月1日來已派出149架軍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中美互斥彼此在「破壞區域穩定」。有專家認為這仍是加大威懾的象徵舉動,也有媒體分析稱這是對西方親台的警告。

China Kampfjet Shenyang J-16
圖片來源: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O.C.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國防部周一(10月4日)通報,4日共有56架中國軍機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是官方公佈有關記錄以來數量最高的一天。美國國務院及白宮皆要求北京停止脅迫台灣,而中國官方則駁斥,美方加強與台灣的交流才是在破壞區域穩定。

10月1日至4日晚,共有149架解放軍軍機進入這一空域。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表示,美國「強烈敦促」北京,勿在軍事、外交及經濟上施壓並脅迫台灣。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也同樣批評中國破壞區域穩定,她說,拜登政府也正透過私下管道針對中國軍機一事進行溝通。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說:「台灣是中國的台灣,輪不到美國說三道四。」她說,一段時間來,美方在售台武器、加強美台官方軍事聯繫等方面消極動作不斷,中方堅決反對並採取「必要應對措施」。

台灣官方也進行了表態。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5日表示:「中國越來越過分了,世界也看到中國一再侵害區域和平,我們一定要增強自己、團結一起,想要併吞台灣的國家才不敢輕易動武。」

中國官媒輿論為此次行動大聲叫好。《環球時報》10月3日發表社評稱"解放軍幹得漂亮":"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國慶空中閱兵,它的地點從天安門廣場移到了台灣海峽,明確無誤地宣示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評論稱民進黨當局 "把自己變成了中國大陸在戰略上必須拔掉的一顆釘子",並斷言"台海局勢的未來沒有懸念,何時和如何解決台灣問題的主動權已經牢牢掌握在中國大陸手中。"

台灣《全球防衛雜誌》資深編輯宋玉寧對德國之聲表示,過去幾天的軍事演習更多的是具有象徵意義。"這些軍事演習都是事前規劃的,一直有在規劃,從一段時間這樣累積,而若台灣有什麼動作,他就會逐步地加強,像是現在數量增加,就是要增加給台灣的壓力。"

德國明鏡周刊報導指出,近一段時間來北京頻頻採取此類行動,以表明對台北政府的不滿,比如之前9月底的一次大規模軍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就是在台灣也正式提出加入CPTPP的申請之後。

北京逐步加強對台北的壓力(資料圖片:蔡英文2018年在高雄海軍基地)圖片來源: Ricardo Moraes/REUTERS

領空乃禁區

如果目前是繼續加大壓力,那麼何種舉動才是開戰的跡象呢?宋玉寧指出,"現在中國軍機都在防空識別區。若有一架軍機進到領空,台灣勢必會擊落,所以侵入領空是最大指標,這是最嚴重的,但一架飛機飛入台灣領空可只能是個藉口,中國若要開戰會從各個方方面面,而不是就派一架飛機飛入你的領空。"

台灣軍事專家、中山大學亞太事務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對德國之聲表示,赴台軍機的數量不是最關鍵的因素:"重點不是架次或破紀錄,而是飛行狀況,編隊,甚至從哪些機場起飛等等。像是解放軍若是出動空警500預警機,就是電子作戰和系統作戰。不過從這些跡象來看是否會攻擊台灣仍然太武斷。"

他分析稱,"情勢是否升溫的觀察重點可以放在解放軍是否有出動火箭軍加上兩棲登陸演習部隊,若還有出動航空母艦等相關領訓,那就會是聯合作戰,被稱為'大型島嶼聯合進攻作戰'的演習基本上都是針對台灣。"

台灣"不戰而屈"?

瑞士《新蘇黎世報》分析指出,"中國眼下的策略不僅在於幾乎日復一日地派遣軍機,讓台灣軍方時時處於緊張之下直至疲於應付,這一大規模夜間飛行還有心理上的威懾作用。"

林穎佑認為,軍事只是中國"統一"台灣的手段之一,"不會只有軍事,而是配合許多作為,以軍事做後盾的作戰,像是針對台灣農產品不準進口,或是軟性的打壓青年交流創業,以各種經濟外交方式打壓。"

他認為中共統一台灣"一定會用最小的代價,最小的武力衝突,最後還是要台灣人心"。"有個說法是'打台灣不如買台灣,買台灣不如騙台灣',也就是認知作戰,像是塑造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或是減少人民對中共政府矛盾,倘若無法和平統一,就只能讓台灣不戰而屈。"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3日敦促中國停止以軍事活動"挑釁"台灣,並表示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堅如磐石"。但《新蘇黎世報》的分析並不樂觀:"台灣越發依賴於華盛頓的保護傘。然而,美國在緊要關頭是否真的會出手干預,並非確證無疑。"鑑於立陶宛正在同台灣互設非官方的外交關係,以及法國議會代表團本周訪問台灣,"中國目前的空中使命也是對國際社會的一個警告:不要繼續支持台灣。"

百多架中國軍機「擾台」 台灣民眾不擔心?

02:20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 2021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