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農民的道路會越走越寬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0月6日

經過來自世界各國從事文學創作者的推薦和來自十多個國家評委的認真評選,中國作家陳桂棣和吳春桃的《中國農民調查》獲得本年度尤利西斯報告文學一等獎,第一次把中國的三農問題帶入全世界讀者的視野。

圖片來源: DW

2004年尤利西斯報告文學獎的評委之一、蘇格蘭女作家希爾頓女士用動情的口吻宣佈了尤利西斯報告文學獎最終結果,《中國農民調查》的作者陳桂棣和吳春桃夫婦在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中走上領獎台。頒獎大廳內沸騰起來,無數的照相機,攝影機把鏡頭對准這對穿著樸素的夫婦。兩人接過有德國著名雕塑家馬特納雕刻的尤利西斯獎杯,獎杯是一座形似稿紙的雕塑,上面用英文刻下了陳桂棣和吳春桃的名字。

吳春桃首先致答謝詞,「首先我代表我的先生陳桂棣和中國九億農民,感謝萊特先生、愛萬提斯基金會和歌德學院能夠舉辦這樣的評獎活動。感謝各位評委對我們這本書的肯定;也感謝廣大讀者對我們這本書的厚愛,下面由我先生介紹我們寫這本書的創作過程。」

陳桂棣接下去:「今天很激動。很多朋友問我們,你們寫這本書怕不怕,我們說我們背後站著九億農民,我們怕誰呢?我們夫妻倆人領獎,我們背後是九億農民。我們中國的農民有九億,佔了世界的40%,我們是農民的孩子,我們有義務去反映他們的聲音。我們夫妻兩個來到德國,站在領獎台上,就足以說明,我們中國在進步。說明我們中國的民主和人權在進步。這個在從前是根本做不到的。借用這個機會,我和我的愛人向中國的九億農民祝福,希望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謝謝。」

陳桂棣說,能夠來到德國領獎,的確出乎他們的意料。他說,在離開中國海關之前,還是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出國。

「這也是本來沒有想到的事,我們的很多朋友,按照過去的慣例,說你要過關之後打電話給我們,他們擔心我們不可能出來。但是我們的感觸就是,我們跨出國門之後,同時我們國家跨了一步。雖然這一步跨出國門了,但是我覺得祖國變得更近了。」

《中國農民調查》於2003年1月出版,2月有令不再印刷,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該書就賣出了15萬冊。當時中央下達的指示是:「不宣傳,不轉載,不批評」。這個被陳桂棣認為帶有溫情色彩的「不批評」也被很多盜版出版商敏銳的嗅覺捕捉到,由此盜版書鋪天蓋地。據估計,在市場上一共有700萬冊盜版書被賣掉。

陳桂棣倒也坦然,「我們作為作家,他正版也好,盜版也好,有數百萬的讀者讀我們的作品,我們就感到欣慰了。能夠評價這本書的,我覺得只有歷史,只有人民。」

尤利西斯報告文學獎

尤利西斯報告文學獎,全稱是「國際文壇-尤利西斯報告文學獎」,它是由使用多種語言發行的國際文學季刊《國際文壇》主辦,由愛萬提斯基金會和歌德學院共同協辦。尤利西斯報告文學獎今年是第二次頒獎。去年的首次獎項的一等獎授給了俄羅斯女作家坡莉科夫斯卡婭,以表彰其對車臣戰爭的卓越描寫。中國作家江浩以他的報告文學《盜獵揭秘》獲得了三等獎。

尤利西斯報告文學獎的評委會由聯合國五種官方語言的專家組成,同時其他語種的專家則輪流擔任評委。本年度的輪職評委就分別來自烏克蘭,葡萄牙,日本,印度,約旦等6國。入選作品由評委和全世界的作家推薦。中國的著名哲學家趙鑫珊教授擔任漢語評委。

趙鑫珊說:「他們作為九億農民的代言人,這很重要,他們的聲音,代表了九億農民的聲音。代表正義,打抱不平。我也很矛盾,我知道推薦禁書是要冒風險的,我想,我在農村也待過六年,我放過羊,我瞭解他們,我也應該為農業說點話。他們既然敢寫,我也敢冒這個風險。」


能到柏林來,我們的官司可能打贏

10月3日,獲獎作家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中國的兩位作家成了提問的焦點。很多人關心陳吳夫婦被控告侵害名譽案的進展。陳桂棣回答道:

「我們對這場官司本來比較悲觀,因為現在中國在走向法治,走向而不是進入法治,現在人的因素還很重要。特別是引起官司的安徽省阜陽市,是中國腐敗的重災區。開始我們的律師都不太樂觀,覺得可能會敗訴。公開開庭之後,因為我們的證人出來了,我們的證物證言出來了。由於擺出了事實,我們從北京請來的律師發揮了作用,國際媒體也發揮了作用。這次到柏林來,我們有一種預感,我們能到柏林來,這場官司可能打贏。」

文學的力量

《中國農民調查》出版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應。「魯迅先生講過一句話,他說『文學是沒有力量的』,當然,文學和我們的專政機器,和我們的軍隊無法比,但是從我們發表的這些微不足道的文學作品來看,他還是起到了作用的。當《中國農民調查》寫了之後,怎麼看這本書,我認為並不重要。我們這本書所反映出來的事實,能夠被這麼多的廣大的幹部和群眾接受,我們的目的在讀者當中已經達到。他們認識到三農問題的嚴峻性,他們正在想方設法改變對農民的看法,去善待農民和民工,我認為我們應該感到欣慰,」 陳桂棣說。

1993年,陳桂棣在進行了半個多月的調查之後,將一個屈死獄中企業家的事件,寫成了報告文學。文章發表之後,產生了令他們自己都吃驚的後果。那篇報導導致發生事故的城市主要領導人下台。

《中國農民調查》的得獎,給了陳桂棣這樣一個啟示,「我們只講熱愛這個國家,這是一個底線,我們可以把我們見到的,需要克服的困難,以及生活中暴露出來的弊病,很坦率的拿手術刀進行解剖,我們的黨和政府是歡迎的。這也就是我和我的愛人,拿出更大的熱情,探討中國九億農民生存狀況的原因,人們要問,農民為什麼不能跟城市的居民同等待遇。當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的作品,我們的作家應該完成這件事,但是我們當仁不讓。也就是,我們回顧走過來的這條路,我們的路越走越寬。」

接下來的路將越走越寬。接下來,陳桂棣開始調查淮河的污染問題。「寫《淮河的警告》,寫四個省,為什麼共同的一個母親河污染到那種程度,我們下了決心,現在我回憶起來都被當時的那個勁頭感動。象個瘋子一樣去調查,整個的視野、角度、胸懷和思考的東西絕對不是一般的作家所應該思考的。」

(多馬)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