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建造中國空間站所使用的一枚運載火箭的碎片有可能在數天內墜落地球。
航天專家對一個重達20噸的零件 "不受控制 "地重返地球大氣層發出警告。上周四(4月29日),該枚運載火箭將22噸重的"天和"核心艙送入了太空。由此,中國邁出了建造自有空間站的第一步。
之所以會出現失控重返,原因在於"長征5B "火箭的設計。哈佛大學史密森尼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麥克道爾(Jonathan McDowell)本周二對德新社解釋說,該型運載火箭的主體部分無法控制, 未設定在預定地點落入海洋的軌道,因此,"我們不知道它在哪裡"。他擔心,"最壞情況下,它會像一架小飛機一樣墜毀,但將遍灑數百公里。" 他警告說,無法確定,再入大氣層後會留下多少碎片,"但它們足以造成損害。" 他供職的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2009年12月1日成立,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劍橋。
天體物理學家瓊斯(Andrew Jones)也在spacenews.com上寫道,該運載火箭主段大約每90分鐘繞飛地球一圈,無法確定它究竟何時何地會進入大氣層,並部分熔化,"最可能的情況是未被重入大氣層時產生的高溫熔化的碎片會落在大海或無人居住的地區 , 但也存在著對人或財產造成損害的風險"。
2020年5月,運載能力強大的"長征5B "首次成功發射。6天後,火箭碎片落在西非國家科特迪瓦境內,毀壞了數個村莊的多棟房屋。該碎片是1979年美國太空實驗室Skylab墜落地面以來的最大的一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當時稱其 "非常危險"。
麥克道爾批評中國的新火箭不符合今天的標準。他指出,"在發生了天空實驗室重返大氣層事件後,大家都決定避免重蹈復轍,都設法確保火箭主段不留在太空,而是進入飛行軌道,有目標地濺落海洋。
這位專家指出,在長征5B的設計上 中國未遵循這樣的思路,而是設定在發射一星期後,任由地球引力使其在 "任意地點 "再入大氣層。他強調,"同其它國家的現行標準相比,這樣的設計有失疏忽"。
為建造自己的空間站,中國還計劃發射更多 "長征5B " "火箭。還有兩個空間艙將被送入太空,並接裝於空間站。根據計劃,取名 "天宮"的中國空間站將在 "2022年左右 "完成。再過幾年,技術上落伍的國際空間站(ISS)將按計劃停止運行。那時,中國便是擁有太空永久前哨站的唯一國家。
(德新社)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12月27日,中國國務院發表了《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回顧了過去5年取得的成就,並對未來5年進行展望。其中透露中國計劃在2018年實現在月球背面軟著陸、2020年發射首枚火星探測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H. Young12月27日發布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提到中國計劃在2017年實現月球表面著陸並采樣返回、2018年實現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任何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著陸。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NASA而在月球的正面,已經有許多各國的探測器甚至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圖為跟隨嫦娥3號一同登上月球的中國第一艘月球車—玉兔號的模型。玉兔號在月球表面工作972天後,已於2016年7月31日晚停止工作。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白皮書也再次提及了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測計劃,計劃在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並表示此後還要開展火星采樣返回的關鍵技術攻關——人類至今沒有任何航天器從火星返回地球。這是2016年8月公佈的中國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外觀設計構型圖。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在2020年發射的中國首枚火星探測器中,還將攜帶一台火星車。按照設計,火星探測器還將攜帶13台科研載荷,其中包括火星全球遙感相機、火星地表下探測雷達等設備。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除了火星和月球,白皮書中還提到要在今後五年內開展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的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適時啟動工程實施,研究太陽繫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訊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圖為木星及其衛星。
圖片來源: NASA/JPL/DLR而在運載火箭方面,中國同樣也雄心勃勃。白皮書中計劃,今後五年內,將展開重型運載火箭工程。迄今為止最重的中國火箭長征5號已於今年11月從海南文昌發射, 其發射重量超過800噸。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值得注意的是,用於發射重型航天器的海南文昌發射場已經於今年6月投入使用。圖為今年6月從該基地首飛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征7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Y. Jun令人驚訝的是,白皮書對載人航天只是寥寥數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對接;完成空間站各艙段主要研製工作,開展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和營運;提升載人航天能力,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圖為今年10月神舟11號載人飛船與天宮2號實驗室對接的合成照片。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Xinhua/Q. Zhendong不過,白皮書中花了較多筆墨描寫了過去5年中載人航天領域的成就,稱「中國已突破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載人航天領域重大技術。」圖為10月17日,即將搭乘神舟11號開始太空旅程之前,兩名太空人陳東和景海鵬(右)向歡送人群揮手致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H. Young在過去五年間,中國還先後將兩名女性太空人送入太空:劉洋與王亞平(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白皮書還提到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表示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後,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中國原本計劃在導航系統上與歐洲合作,共同開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圖)。然而,由於歐洲各國之間協調不暢,項目進展緩慢,導致中國決定「單干」。不過,在27日公佈的白皮書中,中國方面強調將進一步加強國際航天合作,並且提到中國與歐洲已經簽署了《2015-2020年中歐航天合作大綱》。
圖片來源: 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