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酷吏舉報網"呼籲實施"簽證制裁"

2013年3月5日

設在美國的一個人權網站致函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呼籲他堅定實施「簽證制裁」,即對於參與迫害異議人士、踐踏人權的中國官員,拒發赴美簽證。此一網站籲請各界參與寄發此一呼籲信,並把這封信寄至白宮、美國國務院等部門。

Menschenrechtsorganisationen protestieren in Hongkong gegen Folter Aktivisten mehrere Hongkonger Menschenrechtsorganisationen demonstrieren auf der Straße die Foltermethoden der chinesischen Sicherheitsbehörden. Schlagworte: Foto: Patrick Poon 07.08.2011 in Hongkong.
人權組織在香港抗議中國人權狀況圖片來源: Patrick Poon

酷吏不受制裁,人權如何保障?
"中國酷吏舉報網"在網站(www.kuliwang.org)上指出,如果專制的酷吏不受制裁,必定肆無忌憚;"中國的人權狀況不見改善,很大原因就是如此"。酷吏中許多是準備走路的貪官,他們要出國旅遊、要送子女出國、將來再由拿了外國籍的子​​女為他們申請移民。如果西方國家能夠對中國酷吏實施明確的簽證制裁,勢將有效制約酷吏們依附體制迫害人權的囂張罪行,令酷吏有所忌憚。該人權網站表示,希望這能從美國開始,進而延伸到其它主要民主國家,一致對於侵犯人權的酷吏實施簽證制裁。

在致駱家輝的信函中,「酷吏舉報網」指出,幾十年來,美國政府一直堅定支持中國人民的民主事業,敦促中國政府接受普世價值,美國支持和援助了成千上萬的維權及異議人士。例如2012年,中國人和全世界都看到駱家輝和美國政府向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伸出援手,救助他脫離受囚禁和虐待的野蠻迫害。

迫害人權者必須付出代價

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2012年5月2日看望逃入美使館的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圖片來源: dapd

然而儘管美國政府不斷努力,但中國的人權狀況至今沒有顯著改善。信中說,「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踐踏人權者沒有因為他們的罪行付出任何代價」。信中指出,中美之間的人口流動急劇增長,中國人移民美國、到美國旅遊和學習者愈來愈多,美國政府應該禁止發放簽證給予踐踏人權的中國申請人,"我們把這個政策簡稱為'簽證制裁'"。

信上說,"簽證制裁"完全符合美國移民法的精神。美國移民法第a條第2款明確列舉可禁止外國人入境的情況,包括其第G項"在擔任政府官員期間,直接或間接侵犯宗教信仰自由"。

名錄羅列近400名酷吏

這封呼籲信指出,在今天的中國,嚴重侵犯人權的罪行比比皆是,諸如不同政見者被捕入獄;在網上批評政府而被判刑;法輪功學員和基督徒受逼迫;維權人士被強制勞教;強制墮胎;檢察員捏造證據誣控異議人士;法官枉法構陷政治犯;國保警察刑虐良心犯等等,都嚴重違反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信上說,這些侵犯基本人權的責任人,儘管在中國法律下沒有犯罪記錄,但其行為在民主國家法律下構成赤裸裸的犯罪。

酷吏舉報網收錄了近400名中國侵犯基本人權的官員名單及其罪行。信上說,"證據確鑿",希望美國使領館在核發中國人簽證時,參考這份名錄,對侵犯人權者實施嚴格、明確的簽證制裁。

呼籲信也將致歐巴馬

信函有中文及英文兩種版本,正在網路上徵集網友簽名,日後寄發給駱家輝。 "酷吏舉報網"表示,支持者也可以把信函發給美國總統歐巴馬、國務卿克裡、主管人權的國務次卿(現懸缺)、選區的國會議員等人。


"酷吏舉報網"的網站首頁寫道:專制暴政是一部絞肉機,不僅吞噬人的肉體,也吞噬良知、勇氣和靈魂。平庸的人在生活中未必面目猙獰,但成為絞肉機的齒輪後卻凶殘嗜血,"泯滅良知,以職責推卸罪責,甘為權勢驅使為惡"。因此"舉報網"的目的是要把這些人隱藏在政府名下的面目揭露出來,記錄他們的罪行,"如同猶太人對納粹分子一樣,鍥而不捨地追討中國酷吏的暴責,讓酷吏承擔他們應有的個體罪責",也把他們從絞肉機的輪齒還原為人。

那些人是酷吏?
"舉報網"指出,酷吏包括:
毆打虐待宗教人士、政治犯和維權人士的警察、獄警、管教人員、 國保、國安;
惡意起訴政治犯、宗教人士和維權人士的檢察官;歪曲事實和法律,或者執行野蠻法律,將政治犯、宗教人士和維權人士判刑入獄的法官;直接指使宗教迫害和人權迫害的政府官員;鎮壓維權抗議民眾、並造成民眾傷亡的地方直接負責官員;直接參與強制墮胎的計生辦人員以及上述人士的直系親屬(限於配偶、成年子女、成年孫子女)。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在成都遭到便衣警察毆打,後在德國接受顱內手術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作者:劉新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